读书没有用吗?

你好呀,我是昂文,

今年的上海书展开始了,在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今日的天赋流日是宇宙的蓝夜,特别适合读书和创作,就说一说读书这件事儿。

读书的意义从不是单一的"有用",它更像一颗种子,在不同人的土壤里,长出不同的模样。总有人要给读书设定一个标准答案:"读了就要记住""读了就要用上""读了就要变得厉害"。

但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从来不止一种。

有人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

比如,程序员翻算法书找代码优化方案,宝妈读育儿经应对孩子的叛逆期,职场人啃管理学提升沟通技巧。这种"功利性阅读"是精准的能量补给,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书在这里是工具,是"方法论仓库"。

有人读书是为了对抗内耗:

有个朋友深陷焦虑,每天反复纠结"我做得够好吗""未来会不会失败"。后来她开始读历史,从《万历十五年》里看明朝官员的挣扎,从《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看大时代下的个体渺小,突然明白:"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纠结,千百年前的聪明人也在同样的困境里打转。"历史书成了她的"情绪稳定剂",那些曾经让她失眠的问题,在更宏大的叙事里变得轻盈。

还有人读书是为了遇见自己:

有人读《百年孤独》时突然理解了家族传承的重量,有人读《小王子》后重新学会如何去爱,有人读哲学书后对"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这种阅读未必能立刻改变生活,但它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认知的盲区,让我们成为更丰富的自己。

读书哪有什么"标准用途"?

它可以是工具箱里的扳手,也可以是深夜的一盏灯;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地图,也可以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那种只翻目录找答案、读完就忘的"浅阅读",确实可能让人觉得"没收获"。就像我曾经为了写方案突击读营销书,只记住了几个案例,过了半年连书名都记不清。这样的阅读,更像"知识快餐",能解一时之急,却难留长久养分。

但"浅阅读"未必就是浪费。

它可能是深度阅读的前奏:

先通过畅销书入门心理学,再慢慢啃《自卑与超越》,先看历史故事集培养兴趣,后来主动研究《史记》《资治通鉴》。更重要的是,即使只是"翻一翻",那些文字也会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

就像我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当时只觉得故事好看,长大后才发现,里面关于善良、勇气、孤独的隐喻,早已悄悄塑造了我的价值观。

更何况,阅读的本质是"对话"。

哪怕你只是快速翻完一本工具书,只要其中有一句话戳中了你的问题,那就是有效的;哪怕你读历史时只记住了某个细节,但它在某个深夜突然让你想通了当下的困境,那这本书就值得。

读书的价值,从来不是由"读了多少""记了多少"定义,而是由"它是否在你生命里留下过印记"决定。

别否定别人的读书方式:你的书,你的路

读书本就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

分享一个故事:作家三毛曾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被当地人问:"你读这么多书,为什么还住这么破的房子?"她回答:"读书让我知道,这世上有人住在宫殿里却满心荒芜,也有人住在帐篷里却心怀星辰。"

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有多厉害",而是为了让自己在面对生活的琐碎、焦虑、迷茫时,能多一份从容。可能是从历史里学到的豁达,从文学里感受到的共情,从方法论里找到的路径,甚至只是翻书时那一刻的宁静。

我的书,不是为了'有用'才读的,它是我的答案之书,只是答案不一定写在书页上,而是藏在我走过的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