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如一弯璀璨的明月,照耀古今诸人,月华如练,绵绵不绝。浩瀚如烟的诗海中,哪一首才算得上是压轴之作?
你会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也有跨越时间空间,让大家们达成一致的佳作: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明月还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关还是秦汉时候的关。自古以来,往边关奔赴沙场的征人都再也没有回来。如果有骁勇善战的人镇守边关,就不会有战事了。没有战事该有多好啊。
明李攀龙认为这是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把这首诗放在第一。
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其绝句肩比诗仙太白。然而,其声名却远远在太白之下。记得小时候,我们会硬记一些诗人们的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以于我,对于王昌龄的印象就停留在了边塞诗人。
后来,买来唐诗三百首细读,读到: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又读到: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一看作者,都是王昌龄。心中惊奇,这王昌龄不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吗?怎么这些脍炙人口,凄清冷落的闺怨诗都是他的?一个边关游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丈夫,怎么会写出这般让人动情的闺怨诗?
我很好奇。
饮马渡秋水
王昌龄,字少伯。23岁嵩山学道,27岁西出玉门关,体验塞外生活。30岁中进士不得重用。34岁再次以博学宏词登科,也没做上什么高官。
少伯和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不同,他出身寒门,家境清贫,早年主要从事农耕生活。两次登科,全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他27岁时出玉门关,赴河陇,边塞诗大多出自这段时间。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出塞》还有《塞下曲》、《从军行》等等佳作。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七绝,复现了苍凉磅礴的边塞之景,让我们得以洞见那视死如归的家国信念。我仿佛看到在漫天的黄沙中,一人身披金甲,手握银枪,面对敌人千军万马,岿然不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少伯希望自己可以是这样的人。
他希望“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他希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他还希望“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抱着这样的希冀,他饮马渡秋水,忍受着水寒风似刀。以一己之力,实如蚍蜉撼树。君不见“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自古以来,万里长征人难还。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少伯30岁步入仕途,才华横溢,两次登科,不是想象中的平步青云,而是被一贬再贬。一中进士,授汜水尉,却因事被贬,左迁龙标。再中举,迁江宁丞,不久又被贬岭南。
为何被贬?史料中记载的不多,但是《唐才子传》、《旧唐书》以及《唐诗品》中都有提到一个词“不护细行”。不护细行,很宽泛,王少伯到底有什么让人如此不待见的毛病呢?抑或是品行不端?
我企图查阅资料,找到一些佐证,但是真的不多,只能自己脑补一些了。私以为,在品行上,少伯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他不受上级的喜爱,但是却有很多文人朋友。像诗仙太白,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王之涣、高适、岑参、常建、辛渐等都是王昌龄的好友。
一说这个孟夫子,很喜欢王昌龄,有一次王昌龄来看他,他刚刚从病中恢复,见王昌龄来了,便大鱼大肉的招呼友人,二人相谈甚欢,导致孟浩然忘了医生的嘱咐不能吃鱼肉,旧疾复发而亡。
朋友众多,且受到朋友们的敬重,这说明王昌龄在人品上并不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人。那为什么就是不受上级待见呢?
他出生贫寒,常年从事农耕生活,后来又去嵩山学道,远出塞外。可以说入仕之前,过的都是清贫苦寒的生活,所以比起那些官宦子弟,他的性格中自然而然会带着一种所谓的“野蛮”。比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直口快),不注重礼仪,不愿意曲意逢迎,显得傲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没有“职场情商”。
老是不注意,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上级,不被贬才怪。他不仅得罪上级,还有同事什么估计也相处不好,不仅被贬,还搞得自己诽谤缠身。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送自己的好友辛渐回洛阳时写道“你回去告诉洛阳的亲友们,我不怕流言蜚语,自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用太多的解释,什么污言秽语,都不想理会,只需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玉颜不及寒鸦色
王昌龄的诗,三类尤为出众,边塞诗、闺怨诗和送别诗。边塞诗雄浑壮丽,闺怨诗细腻柔情,而这截然相反的两种感情竟然都能成就上乘佳作,他竟是如此一个矛盾的人?
其实,选择出塞、选择入仕,他写下那么多金戈铁马,征战杀伐的诗,想要擒单于,破楼兰。谁都看得出,他有抱负。他有满腔的才华,想要一展宏图,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报效家国。相比沙场打下一片天,科举步入仕途是他可以走的捷径。但是,仕途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身处其中之后,他才知道,这和自己想象的有多不一样。他没权没势,又不愿趋炎附势,自己渺小的就像一只乌鸦一样。不,连乌鸦都不如。
唐朝闺怨诗很常见,有的是确确实实的闺怨,也有的是想说壮志难酬。
少伯为何写闺怨如此凄清哀绝?恐怕和他的壮志难酬有一定的关系。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恨春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琵琶,长坐到天明,朦胧的树色挡住了望向君王的方向。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有那么好看的容颜还赶不上那乌鸦,乌鸦还能飞过昭阳殿上,沾染上一丝君王的光辉。
寒鸦不如,足见少伯之怨,有多深。
终被狼虎灭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辗转回老家的途中,经过毫州,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不一样,连去也如此突然,让人忍不住想问:“为什么?”
《唐才子传》中只有一句:“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所忌”是妒忌?猜忌?禁忌?
闾丘晓什么人?757年张镐(有大才,官至宰相)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欲解宋州之围,需要毫州刺史闾丘晓的支援,但是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又怕打败仗祸及自己,便故意拖延,导致贻误战机。可见闾丘晓此人实属傲慢小人,刚愎自用,自私自利。
王昌龄诗名在外,文彩华章,又为人耿直,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碰上小人刁难,也绝不会卑躬屈膝,选择退让。而闾丘晓做出看不惯谁便杀谁之举也不奇怪。
后来张镐以贻误战机罪要处死闾丘晓,闾丘晓摇尾乞怜,说:“上有八十岁老母要供养,求网开一面。”作为后来的唐朝宰相,张镐岂看不穿闾丘晓此人,便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最终将闾丘晓处死,为王昌龄报了仇。
写到这里,完全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意,而是绵绵不尽的惆怅。一代才人,风华无双,却被人随随便便杀死,从此后再无七绝圣手的新华章。
与世人不同,则与世难容?
王少伯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可能性格直了一些,怪了一些,野了一些,和很多人不同。不同则不能容?现在有很多人,在探讨职场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在职场应该怎么去生存,如果你不这么做,混的不好,活该!
所谓的职场生存法则,我说不上它好或者不好,自有其道理也有其害处。我还是更希望职场就只是我们好好做好本职工作的地方,少一些花里胡哨的交际与客套,对一些对性格多样性的包容。
人跟人相处有时候总是很难的,我有些理解王昌龄。
一杯清酒敬少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人间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