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享呗_原创
本文共1866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今天分享我的第三个“重要他人”——老C。
老C是我在公司做管理者时候的上级,在我管理成长路上给了很多启发。
今天的内容偏干货,也偏抽象一些,不知道我能不能写清楚,要是没写清楚,也敬请谅解。
01 邓宁-克鲁格效应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理论: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个理论简单说,就是一种认知偏差。
意思是: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总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了解,并擅长这一领域的事情;但随着知识的完善,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逐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秀。
晦涩难懂,什么意思呢?举个栗子。
比如说,我的同学A男生是学霸,从名校毕业后,他就进入大公司工作。
一向聪明的他,自然顺风顺水做的也不错,这时候他的自信是逐渐上升的,他不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他接触到的事物都是自己擅长的,会逐渐走向“愚昧山峰”。
也就是该效应中的第一阶段。
这时,他看着身边的兄弟开始谈对象,兄弟总是和女朋友吵架闹分手,他嘲笑道:“真是个傻子,连个女生都搞不定!”
过了两年家里觉得他老大不小了,就开始给介绍对象,但谈一个黄一个,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但他知道自己碰到认知盲区了,自信心就会逐渐下滑。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陷入自我怀疑,可能一气之下就说出“我这辈子打光棍,也不用你们管”的胡话,逐渐坠入“绝望之谷”。
这是该效应的第二阶段。
并不是说他不优秀,只是他之前的认知已经不能应对新的情况了,以往认知和眼前的现实产生了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方向才能一步步扭转。
这个时候他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一步步重新建立自信。
比如他慢慢的找到了和异性相处的方法,最终收获了爱情,这个时候逐渐迈上“开悟之坡”。
也就是该效应的第三阶段。
而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期。
同样,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我身上。
02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互联网的竞争压力很大,网上的新闻不绝于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之前我听说过这句话,但基本没有体会,直到我自己做了管理之后,才深刻体会到它的威力。
没错,我就是那个“木”,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摧”打。
有的人甚至直接找到我说:“你想再往上晋升没有问题,但你得不到作为同级我的打分拉票,估计你肯定也晋升不上去。”
这不就是很明显的螃蟹效应吗?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大家懂得都懂。
我像被重重的锤击了一样,那段时间陷入了非常迷茫的阶段,甚至想到了要离职。
如果一个人努力都有错,那么什么才是对的?
老C是一个近40岁的中年女人,颇有管理经验,而且自身非常自律,读书运动每天都不间断。
也有一些风声和信息传到了老C那里。
老C找到我,给我讲了一些道理,但我都没有听进去,而是陷入了“绝望之谷”。
他看我还是很纠结难过的样子,后来只送了我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查了查,还是不明白自己属于“无道”还是“无术”?
智慧哪有那么容易获得,不经历一番历练,怎么能走上“开悟之坡”!
后来我买看了一些《道德经》相关的视频,也慢慢的感悟到了“智慧”二字。
我们认为的是非这一套理论已经很难适应生存,因为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答案往往存在于中间的灰色地带。
上学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理科,题目答案唯一,总能在做题中找到成就感。
但做人做事,又何止是做题那么简单!
03 或许你可以试一试
最近在一个产品经理的群内,看到了以上这么一则对话。
说这段话的正是一个产品大佬,深谙产品人的打怪升级之道。
人们用工具思维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而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最终都会回到人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就这样,我习惯了在网上搜罗着各类古典书籍方面的内容。
比如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的奥秘》、《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讲解一些工作生活中的智慧,将人、人性、环境的融合在一起,找到突破的方法。
鲁洪生解读《周易》,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感受一些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如何结合这些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诀窍。
抖音上《侯哥不务空》,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融合阳明心学,帮助我们理清心法的底层逻辑,从而找到自己幸福人生的道路。
说实话,这些我不是完全能看懂,但也不是完全不懂,看上去没有答案,但好像又告诉了你答案。
不管怎么样,至少有一点很肯定:我的状态一点点好起来了。
如果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可以尝试去看看这些内容。
啰啰嗦嗦了一堆,好像说清楚了,又好像没说清楚。
若没说清楚,随便看看就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