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来了个新同事,正好跟我分到了一个项目组。下午我对他把工作的有关情况与他进行了介绍,他听的很认真,也适时地提了一些关键问题。整体感觉他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相处的人,我对他的印象不错。过了段时间,我发现这个新同事不仅是和我们项目组成员,和其他人也很快的熟悉,有的就像是多年的老友一般,甚至连大家一致公认脾气最古怪的同事都对他交口称赞。我感到这很奇怪,他来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赢得了全公司上下的一致好感,这是什么原因呢?
秘密原来在于他与同事的交谈中。通过观察他平常与人的交流过程,我发现他在聊天中并不会说的太多,反而是更专注于听对方说,中间会不时的回应。和他聊天完之后,同事们总是会觉得能与他产生情感共鸣,虽达不到管鲍之宜,但却也如同多年好友一般。
通过这个同事,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照镜子效应,即自己照镜子的时候,看的久了都会觉得自己好看。而在实际与人交往时,也往往愿意找与自己相同的人来往。这共同点可以是爱好相同、身份相似、过往的经历类似,价值观的一致乃至是情感上的互相认同。这情感上的互相认同就是情感共鸣,两个人越容易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他们也就越容易走的近。我有一个同事,就属于这样的人,每次和他聊天时,他总是善于扮演一个倾听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别人说,并不时地重复几句别人的话。虽然他说的不多,但每个和他聊天过的同事都觉得他很好打交道,和他聊天很愉快。
感觉做一个带来情感共鸣的人似乎很容易,就是多听少说,但为什么有时候别人这么做的时候,效果却不佳呢?这主要取决于场合和对方的心情。如果对方比较兴奋、愿意表达,又或者心情不佳想找人倾诉,这时候就适合做一个倾听者,在请听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如过是社交场合,双方了解的不多,想进一步熟悉的情况下,就不能再只是一个倾听者了。
另外即使想做一个倾听者,如果方法不对,也会造成对方的误解。所以形成共鸣其是就是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受到尊重。而具体的做法是:
1、对对方保持高度的关注。如果听的时候心不在焉,或者对方说的话只是听了听,而不过脑子,是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也就体会不到对方思想和情绪。
2、对对方所说的内容,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复述或者简单重复。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嗯,我理解你。”这样的对话,对方是听不出你的理解,反而会觉得你没走心。
3、要多听少说,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千万不能长篇大论地说自己的事。这样对方会觉得你的焦点放到了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