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机会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是90后,总是后悔没赶上各种好时候。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只要下海经商随便就能赚钱,我还没出生;90年代,互联网pc端红火,三大巨头还没出来,做好门户就能称王的时候,我还在用小霸王学习机;2008年的非典,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我乐滋滋用着淘宝,可是开网店总是看不上,后悔没有购买BAT的股票;大城市的房价蹭蹭涨,后悔没在十年前砸锅卖铁买2套;8年前,我要是知道一流大学会直接决定我的人生格局,说什么都要在拼命三年;5年前的金融风口正盛,后悔没有抓住金融业的两波浪潮,不然买房买车哪儿还是问题。你看,我要是早出生,早觉悟,我就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了。
可是,我一直都不知道什么会突然红火起来。小身板,两手空空,二流学校,小县城,我哪里有勇气投入我的全部家当,给未来的风口。万一,失败了呢?
以上,问题有2个,我的见识和前瞻性不够;我害怕失败。
见识和前瞻性,来自我的知识阶层。来源有很多。大城市的人拥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北京的浓厚艺术氛围,让艺术创作的细胞得以滋长;千年文化底蕴的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一年都能去好几回,儿时已经习以为常;各式各样的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免费政府资源;还有大量的各种赛事,大会;这里的孩子,觉得普遍一般的事情,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是空白。你所生长的城市,很可能决定了你的思维宽度。
最大的知识阶层的跳跃,就是大学了。很遗憾,我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一直想努力,却总感觉用不对劲,上了二线城市的二流学校。你只有在你所出的环境中,成为前段的1%,才有可能跨入到上一个阶层。小县城里,当年考得最好的人也去了交大;二流学校里,学生会长、学生代表等等,还有那些在学校里开始做项目,开始创业的学生们,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化度变高了,这些最优异的人,一样冲进了一流学校的职业竞争行列。我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我一直都没有做到那个时间,那个环境的最好。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的大学时光,我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打工赚钱,我不会常常熬夜看小说。反之,我会再更善用网络课程,去拓展我的知识面,去强化我的学习能力,去找到未来职业需要使用的技能,然后现在就把它学到手;去寻找到那一群聪明且努力的人,靠近他们,学习他们;去寻找我的强项,然后变成我的标签,做成极致。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可以有机会掌握能力来变现,我为什么浪费了这么多的时光。
聪明的人,在当时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为之努力;平凡的人,在结束后知道自己可能更想要的,并且悔恨;平庸的人,永远都看不到自己可能错过的新的世界,以为自己应当如此。
有一种人的自信,是在骨子里的。也许富裕的家境,美满的家庭给了更饱满的内在;也许,只是在出生时候的神经结构的生理基础上所决定的。我有太多的自卑情结,永远觉得没隔壁家富裕,成绩没有第一名好,想法没有其他人有特色,之类之类。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这种忧郁体质,考虑的都是风险、概率、成本。我怕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竞争太激烈,我可能会租不起房,吃不起饭,没有社会地位,终日奔波;我怕工作的加班太多,压榨了所有的精力,天天熬夜却益发疲惫,还升职无望;我怕工作太拼,顾不上吃饭、休息,身体底子一下拖垮。我怕一直都在社会中下层,难以突破阶层,无望实现财务自由。
我用机会成本去核算机会,少了选择和义无反顾。
我觉得我有的太少,不够去拼;可是,一无所有,毫无退路,突然就打开一道门。
我是一个找不到激进式,不能突然迸发巨大能量,冲上云霄,一夜成名的人。我的方式,更像是细水,不会因为挫折而断流,不会因为年龄日长而枯竭;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不断,保持新的刺激点,缓缓的往前流。
我羡慕那些激情满满,活力四射的人。可是,这不是我。我没有多好,我只能比之前的我好。
我的天花板可能不高,至少我要努力往这靠。
突破知识结构,变现能力,是我后来意识到并寄予“源头活水”之处。
无戒三期训练营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