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号凌晨,张老师溘然长逝,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天妒英才,使巨星陨落,心理咨询界从此失去了一位大师。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弟子泪满襟。
在为老师送行的那一天,学员们悲痛难言,泣不成声。
我曾经开玩笑说,老师对招远心理界的贡献,应该记入县志。言犹在耳,斯人已逝!
张老师为何受到大家爱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人格的魅力。
每次见张老师,他都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正能量满满,对于每个学员的疑问,他总是认真对待,耐心倾听,用心指导。
张老师的家族蕴藏着丰富的能量,爸爸的睿智善良,妈妈的温柔耐心,以及他们共同的勤劳善良,都深深的烙印在张老师的心底。
二、渊博的知识。
老师的学识渊博,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又对西方各大心理学派深入钻研,尽得精髓。
老师讲课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案例鲜活,信手拈来。道中有术,术中蕴道。眼界深远,格局廓大。他常对我们说,不要急着去学沙盘,欧卡牌,绘画技术这些“术”,当你们学到一定的层次,会发现道术是互相贯通的。
老师的理念非常丰富,有时我们会想,什么时候能学的和老师一样?什么时候能够做独立咨询?老师总是微笑着说,“一定要静下来,慢下来,缓下来。自己强大了,才能带动他人。”
老师勤笃治学,注重精读细读,并且能够梳理内化,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六月份的相见,老师对我说,“我现在最常读欧文亚龙的书。”其实,我知道,《论语》也是老师的最爱,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如先贤圣人孔子一样啊!
三、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的学问接地气,他非常注重身边的事例,随手拈来,所学能够致用。让我在追随他求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文字可以疗愈,知识就是能量,行动带来改变,知行合一,原来如此!
老师也是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者,提倡积极关注,关注积极。
老师驾鹤西去那日,大家悲痛之余,也在积极心理暗示:今天是菩萨得道升天日,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圣人,菩萨啊,这是老师为我们上最后一课,提醒大家劳逸结合,保重身体!老师会笑看人间,保佑我们继续前行的!
老师的学员都是自费学习,并且乐此不疲,因为每位学员都被老师的人格与学识吸粉,都感受到了心理学在生活,工作,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感受到智慧就在身边。
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老师建立了三人行家长群,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焦虑的妈妈,缺位的爸爸,叛逆的孩子,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老师离去之后,大家自发集中到一个大群,继续学习,自我成长。
每次想起老师,都会鼻子发酸,脑海中出现老师的形象,那是儒家的气定神闲,道家的仙风道骨,佛家的大慈大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