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月亮》——你的世界我不懂 之 睡觉的心理暗示?

      第一个想记录的就是《晚安,月亮》的共读经历。这本绘本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霍得,我是在看了公众号的推荐后从图书馆借的。

      拿到一看,我的第一感觉是:嗯?这书说了什么?!开始几页介绍了一下房间里的东西,后面几页开始跟这些东西一一道晚安,然后就没有了?!按成人的思维,铺垫了那么多,你总得说点啥事吧,结果所有的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平铺直叙、像流水账一样,没有高潮,说着晚安就结束了?! 这样的作文怕是会不及格的哟~~

      但是,这偏就符合了娃的口味。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他就非常喜欢,简直被深深吸引了。因为我根本讲不出什么,只能用尽量柔和的声音念了一遍,可是他却能跟着我的节奏专注翻完整本书(当然,翻完一遍也没多久)。神奇之处在于,翻完后我跟他说:“全部都晚安了,宝宝也晚安吧”,这个超级大睡渣+抱睡小魔头竟然就温柔的“嗯”了一声,乖乖的抱着这本第一次看就爱上的绘本躺下了,并且乖乖闭上眼睛, 不一会儿就自!己!睡!着!了!

      随后的一周, 连续五天,我把这本书作为睡前阅读的最后一本,他看完就乖乖倒下睡觉,没有要我抱,也没有“作骨头”,而是满足地甜美地顺利自己睡去。我想莫不是这安静的画面、有节奏的“晚安”、画面逐步变暗的色调,隐藏着一点催眠的心理暗示?

      当然这个催眠作用随着看到次数增多而逐渐弱化消失了,但是,到现在大概快3个月了(因为疫情还不了书),这仍然是莲蓬的睡前热爱绘本。让莲蓬保持热情的原因,大概因为这是一本“宝藏书”。随着一遍遍地翻阅,莲蓬越来越熟悉画面的内容,越看越仔细(当然,我也有引导他),画面大量描绘的细节不断给他带来惊喜。那些新奇而熟悉的物件:比如气球、电话、数字、袜子、鞋子、灯......可以很好地跟现实生活中的物件联系起来,每次他发现画中的一个“新”东西,都会兴奋地指出来,有时发出“哟哟哟”的声音跟我交流,有时能直接叫出这件东西的名字,或者指出房间里对应的实物。他为他的发现而高兴,我为他的高兴而高兴,这大概就是亲子阅读快乐之处。

      除此以外, 这绘本本身还埋伏了很多小细节让我这个老母亲也感到惊喜,可见作者的一幅画、一轮月亮都用尽了心思。当我指出我的发现时,有些也令莲蓬兴奋不已,比如一只贯穿在每个彩色页面中的小老鼠。说真的,我也是在最近才发现的,每一页都有它的身影,时而躲在柴火边,时而爬上书柜角,时而趴在碗沿上,时而坐在窗户前。莲蓬最喜欢小老鼠趴在碗沿上的那页,大概想起自己贪吃美食的心情,感觉心有戚戚焉吧。

      还有很多地方,比如每页月亮的位置、房间的亮度,小兔子的姿势,墙上的画…… 也许还有一些我没有发现。每次发现都好像自己跟作者在对话:啊,我知道你还想说这些……这大概就是作者与读者的神交吧。

      最后,我把这本书列入购买书单里,不过想要买本原版的。

                         

初稿于2020.3.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