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阮元在《吴兴杂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作家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作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方法】
诗句表意联想现实
从个人角度从社会角度从国家和民族角度
1诗句表意
从字面意思看,是说农民根据水的深浅不同,在不同的水域种植不同的作物,水深的地方种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水稻,在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荷花。农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依据作物的本性,为其选择合适的环境,才能获得丰收。
作文立意
从个人角度
自我认知与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就像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要像农人了解作物一样,深入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比如,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适合从事理工科相关工作;有的人富有创造力,适合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发展。
适应环境与成长:人要像作物适应环境一样,去适应外界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和选择,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课程。
从社会角度
因材施教与人才培养:教育领域应像农人种地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会资源与合理配置: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技术等,就像水中的不同作物,需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合理地配置到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
发展战略与因地制宜: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要根据自身的国情、资源、文化等因素,像农人种地一样,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像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要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抓核心关键词:“十年前”(象征过去、未雨绸缪)、“现在”(象征当下、即时行动)、“种树”(比喻人生规划、目标实现)。
析逻辑关系:材料通过对比“过去” 与 “现在”,强调 “过去的遗憾无法弥补,但当下行动可替代过去的缺失”,核心指向 “即时行动的价值”。
定立意方向:可围绕“莫叹往昔,立足当下”“行动是弥补遗憾的最佳方式”“拒绝拖延,即刻启程” 展开,需体现对 “过去” 与 “现在” 的辩证思考。
个人角度:“十年前” 象征个人成长中错过的机遇(如年少时的积累),“现在” 则指向当下的自我救赎(如及时弥补短板、重启目标)。核心是个人面对遗憾时的选择 —— 与其追悔 “未种之树”,不如即刻行动,在当下为未来播种(如学业逆袭、技能培养)。
社会角度:社会发展中的“未竟之业”(如环保缺失、公益滞后),需以 “现在” 的行动弥补:十年前未重视的垃圾分类,当下推行仍可改善环境;过去忽视的乡村教育,此刻投入资源仍能点亮希望。强调社会进步不必苛责过往,而需立足当下凝聚共识。
国家和民族角度: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欠账”(如科技短板、文化传承断层),“现在” 是追赶的关键:十年前未攻克的核心技术,当下攻坚仍能突破;过去弱化的传统文化保护,此刻发力仍可焕发新生。体现国家发展中 “后发优势” 的价值 —— 以当下的厚积薄发,弥补历史的差距。
3:但丁名言与波兰谚语
抓核心矛盾:“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判断、坚守自我)与 “常问路”(强调借鉴他人、虚心求教)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析辩证内涵: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走自己的路” 需以 “明辨方向” 为前提,“常问路” 是为了更好地 “走自己的路”,核心指向 “独立与借鉴的平衡”。
定立意方向:可立意为“既要坚守本心不盲从,亦要善纳良言不固执”,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何时该 “走自己的路”,何时该 “问路”。
个人角度:“走自己的路” 是个人保持独立人格的底线(如坚守职业理想不随波逐流),“常问路” 是个人成长的智慧(如请教前辈规避弯路)。二者结合:既不盲从他人定义的成功,也不拒绝有益的建议,最终形成 “自主而不偏执” 的人格。
社会角度:社会变革需要“走自己的路”(如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不照搬外来经验),也需要 “常问路”(如倾听民众诉求、借鉴其他社会治理经验)。例如基层治理中,既需坚守 “为民服务” 的核心,也需吸纳群众智慧优化方案。
国家和民族角度:民族发展中,“走自己的路” 是坚守民族特色(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常问路” 是开放包容(如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二者辩证统一:既不妄自菲薄照搬他国模式,也不故步自封拒绝学习,方能在全球化中保持民族根基与活力。
4托尔斯泰 “光明与阴影构成人生”
抓象征意义:“光明”(象征顺境、成功、美好)与 “阴影”(象征逆境、挫折、缺憾)是人生的一体两面。
析必然联系:材料强调“光明与阴影” 的不可分割性 —— 没有阴影的对比,光明便失去深度;没有光明的支撑,阴影便失去意义,核心指向 “接纳人生的完整性”。
定立意方向:可围绕“正视挫折方能成就人生魅力”“顺境与逆境共同塑造生命价值” 展开,需体现对 “阴影” 积极意义的挖掘(如磨砺、沉淀)。
个人角度:“光明” 是个人的顺境(如学业成功、事业顺遂),“阴影” 是人生挫折(如考场失利、职场困境)。阴影是光明的底色:历经挫折的成功更显珍贵(如寒门学子逆袭),缺憾的存在让人生更真实(如接受自身不足后的成长)。
社会角度:社会的“光明” 是繁荣稳定(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阴影” 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挑战)。没有绝对完美的社会,阴影的存在推动社会反思:正是对不公的正视,才有公平的进步;对污染的警惕,才有生态的改善。
国家和民族角度:民族历史的“光明” 是辉煌成就(如汉唐盛世、当代崛起),“阴影” 是磨难考验(如近代屈辱、自然灾害)。阴影塑造民族精神:近代的苦难淬炼出不屈的脊梁,疫情的挑战凝聚起团结的力量,最终让 “光明” 的到来更具厚重感与凝聚力。
各安其位,各展风华
清代阮元“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的诗句,藏着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天地如园圃,万物各安其位,方能生长繁茂,各展风华。这不仅是自然的法则,更是人生与社会的生存之道。
各安其位,如匠人量体裁衣,是特性与环境的精准契合。菱角喜深,便沉于碧波滋养饱满;稻禾宜浅,便立于浅滩沐浴阳光;荷花尚中庸,便在半水半陆间舒展芳华。自然界从无统一模板:雪莲于冰峰扎根,兰草在幽谷吐芳,骆驼刺向沙漠深处延伸根系,浮萍在池塘水面随波轻漾。它们从不艳羡他者的“水域”,只因深知自身属性与所需环境的匹配,才在各自的天地里活得自在。
各安其位,似舟行顺水,错位则滞涩难前,顺势方得舒展。强行将荷花植于深潭,它会因缺氧而枯萎;硬让菱角生于浅滩,它会因缺水而干瘪。人亦如此:黄公望八十始画《富春山居图》,不惑于“年少成名” 的俗见,在山水间舒展笔墨;汪曾祺淡泊名利,专注于一茶一饭的闲情,在平凡生活中酿出文字醇香。反之,有人仿他人经商却折戟,学名家作画反失真,皆因错把他人的 “水域” 当作自己的航道,终在错位中耗尽气力。
各安其位,若农人审时度势,需清醒认知与拒绝盲从的定力。认清自我如评估水土,确定方向如选种育苗。徐霞客弃科举仕途,以一仆一驴丈量山河,终成《徐霞客游记》;钱钟书拒赴国宴,埋首书斋,让《围城》的智慧穿透时光。他们的定力,在于不被外界潮流裹挟,像水乡农人般审慎:深水不种稻,浅滩不植菱,只在适合自己的“水深水浅” 里,扎下坚实的根。
菱有菱的甘甜,稻有稻的醇厚,荷有荷的清芬。万物本无优劣,唯有适配与否。人生亦然,不必强求活成他人模样,只需找到属于自己的“水深水浅”,便能在天地间舒展生长,终得岁月馈赠的独特芳华。
十年种树,此刻亦春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句箴言如晨钟暮鼓,提醒世人:与其追悔昨日的错过,不如抓住今日的契机。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把握当下,即是最好的开始。
现在是弥补往昔的契机,是开启未来的枢纽。它不是过去的废墟,而是可以播种的土壤;不是未来的幻影,而是能够扎根的基石。苏洵二十七岁始发奋,凭借对“现在” 的珍视,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齐白石中年改习绘画,抓住每一个当下研磨技艺,晚年跻身画坛巨匠;无数复读学子在落榜的阴霾后,以 “现在” 为起点,最终叩开理想学府的大门。他们都曾错过 “十年前”,却在 “现在” 的土壤里,种出了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拖延会放大遗憾,行动能缩小距离。若总以“来日方长” 为借口,昨日的种子便会在犹豫中腐烂。袁隆平九十岁仍踏田垄,用每个 “现在” 延续杂交水稻的奇迹;司马迁狱中忍辱著书,以朝夕不辍的耕耘,让《史记》跨越千年;歌德耗费六十年光阴打磨《浮士德》,用无数个 “现在” 的积累,成就文学丰碑。他们深知,生命的刻度从不以起点衡量,而以每个 “现在” 的行动标注。
以专注浇灌当下,用坚持等待花开。把握现在,需拒绝浮躁的诱惑,保持深耕的定力。曹原埋首实验室,在石墨烯研究的“现在” 里,点亮中国科技的微光;江梦南挣脱无声的桎梏,把每一秒 “现在” 都化作向学的阶梯,终入清华园;千万扶贫干部扎根乡村,用无数个 “现在” 的奔波,让脱贫之花绽放在神州大地。他们的故事证明,当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未来果实的养分。
人生如树,过去是已扎根的年轮,未来是待舒展的枝叶,而现在正是汲取养分的关键一刻。不必为错过十年前的春天叹息,此刻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岁月里生长。愿我们都能紧握“现在” 的犁铧,在时光的田垄上,种出属于自己的四季常青。
路在己心,问以正途
但丁高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鼓励人们坚守内心的方向;波兰谚语警示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提醒人们善借他人的智慧。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处世之道,实则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体两面 —— 既要有 “走自己的路” 的笃定,也要有 “常问路” 的谦逊,二者相融,方能行稳致远。
走自己的路,是对内心坐标的坚守,是成就独特价值的基石。这“路” 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笃定。徐霞客摒弃科举仕途,以 “达人所之未达” 为志,在山水间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探索之路,《徐霞客游记》的字字句句,都是他对 “自己的路” 最坚定的注解;陈梦面对奥运夺冠后的质疑声,不被流言裹挟,只专注于球台两端的胜负,用巴黎奥运的金牌证明,坚守初心的步伐从不会被杂音扰乱。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当一个人明确了内心的方向,外界的议论便只是过耳清风,唯有脚下的路才通向真正的自我。
常问路,是对认知局限的正视,是校正前行方向的罗盘。这“问” 不是盲从的附和,而是带着思考的借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在一次次 “问路” 中丰盈思想,终成万世师表;牛顿坦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对前人成果的借鉴,让他得以窥见万有引力的奥秘。正如歌德所说:“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人生路上迷雾重重,他人的经验如同灯塔,能照亮我们未曾察觉的歧途,让前行的方向更加清晰。
守己路与善问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在认定的方向上坚守,在迷茫的岔路口问路,方能在人生坐标系中找准位置。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坚信互联网将改变商业格局,这是他“自己的路”;但他也广纳人才,从团队建议中完善商业模式,这是他的 “问路” 之举。苏炳添深知亚洲短跑的局限,却始终怀揣突破极限的信念,这是他的 “己路”;同时,他与教练团队反复打磨技术细节,这是他的 “问路” 之行。他们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强者,既能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指南针,也能在困惑时低下骄傲的头颅,让坚守的勇气与谦逊的智慧共同护航。
人生如旷野,既没有永远笔直的坦途,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向导。青年当如航船,以“走自己的路” 为船舵,把握航向;以 “常问路” 为灯塔,规避暗礁。如此,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闭目塞听,最终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毕竟,能抵达远方的,从来不是单一的固执或盲目的听从,而是二者交织的智慧之光。
光影交织,方见人生真色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这智慧的箴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本质 —— 光明是白昼的绚烂,阴影是黑夜的深邃,二者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共生的一体,唯有让光影交织,才能晕染出人生最动人的底色。
阴影为光明镀上金边,让每份璀璨都更显厚重。没有经历过深渊的攀爬,登顶的喜悦便会失却分量;未曾尝过失意的苦涩,成功的甘甜也会变得寡淡。李白的人生轨迹,恰是一场光明与阴影的共舞:入仕长安是他的“高光时刻”,御手调羹、力士脱靴的荣耀如烈日当空;可正是赐金放还的落寞、流放夜郎的困顿这些 “阴影”,让他的诗挣脱了宫廷的桎梏,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呐喊中,绽放出更自由的光芒。斯特林堡在《半张纸》中写道:“人活着必遭蹂躏”,主人公经历了从幸福到失去的骤变,那些曾经的欢笑是光明,后来的离别是阴影,可正是阴影里的回望,让他读懂了 “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最终 “高高地抬起了头”。阴影从不是光明的敌人,而是它的参照物 —— 正如最深的黑夜,才能反衬出星月的璀璨。
光明为阴影注入暖意,让每段困顿都藏着希望。倘若只有无尽的阴影,人生便会沦为绝望的沼泽;唯有光明的照拂,才能让阴影成为成长的阶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孙少平从黄土地走向煤矿,生活的贫瘠、劳动的艰辛是他的阴影,可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守是他的光明,正是这束光,让他在黑暗的矿井里也能仰望星空,让每一次挥汗如雨都成为靠近梦想的脚步。苏轼的 “乌台诗案” 是人生的骤雨,黄州的贬谪生活是浓重的阴影,可他没有沉沦于黑暗 ——“竹杖芒鞋轻胜马” 的豁达是他为自己点亮的光,“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通透是他在阴影里种出的花。光明从不是阴影的救赎,而是它的伙伴,正如寒夜里的炉火,能让每一寸寒冷都成为温暖的序章。
光影共生,才是人生最本真的模样。拒绝阴影的人生,如同不敢见光的伪饰,终将在完美的假象里枯萎;逃避光明的灵魂,恰似蜷缩于洞穴的囚徒,只会在永恒的黑暗中沉沦。真正的人生,该是既能在光明中舒展,也能在阴影里扎根。曹雪芹年少时的锦衣玉食是光明,晚年的举家食粥是阴影,可正是这光影的剧烈碰撞,让《红楼梦》在繁华与落寞的交织中,写尽了人间百态;梵高的一生充满潦倒与误解的阴影,可他笔端的向日葵永远向着光明,阴影里的挣扎与光明中的执着,共同铸就了艺术史上不朽的传奇。他们都懂得,阴影不是人生的缺憾,而是构成完整的拼图;光明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照亮前行的火把。
人生如一幅油画,浓墨重彩的光明是画面的主体,轻描淡写的阴影是背景的层次,少了哪一笔,都成不了传世之作。不必畏惧阴影的降临,因为它会让下一束光更耀眼;不必沉溺光明的绚烂,因为它会为下一段路积蓄力量。愿我们都能坦然接纳生命中的光影交错,在光明中感恩,在阴影中成长,让每一寸时光都因这交织而更显珍贵,最终活成一幅光影和谐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