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我的小院》,作者祥子笔下的的小院,是她用自己双手创造的,简单而美好。
这本书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我声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是改造它的参与者之一。我清晰的看见小院里的西红柿,黄瓜等绿色蔬菜成熟;也能看见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在我的记忆中,我农村老家也有这样一个院子,所以这书读起来倍感亲切。
但我与祥子不同的是:我拼了命的往城里走,而她费劲心思回到自然。
我由衷的敬佩她,也羡慕她。在这嘈杂的世界,还能随心所欲,心之向往,便行至此处。她的身体与脚步一直在同一个方向——依从内心。
在小院里摆一张桌椅,沏一壶热茶,三五好友围在茶桌旁,从天南聊到地北,栅栏上的蔬果摘下一个随便吃。
这样的画面,谁人不向往?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的惬意时光:每到雨季,山上的菌子悄悄冒头,遇到周末,七姑八姨家的孩子们一起提上提篮,爬到深山里拾一筐菌子回来,再远的山也没人喊过累,叫过苦。
菌子最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它总是躲在草堆里,松叶下,总之,你要找到它,就得把眼睛睁大再睁大。
当你找到菌子的那一刻,仿佛捡到宝一般,慢慢挪走盖在它头顶的松叶,轻手轻脚拔起来,生怕弄疼它。要是谁一不小心弄坏一朵,定会遭到其他伙伴的谩骂,“你这手只配擦屁股”。
捡菌子的快感,可能很多人没体会过,若有机会,你一定要去体验一次。
小时候的伙伴,爱好出奇的一致,就比如:我们都爱捡菌子,但都讨厌洗菌子。每次提回一筐菌子,洗菌子的永远是妈妈。
雨季很快就过了,收货的季节来了,大人们忙着秋收,孩子们这时最喜欢的就是树上的果子。
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玫瑰,每年都开的红彤彤,美艳艳。
院里还有一棵苹果树,侧门出去有两棵核桃树,房屋后方有一片桃树,一棵杏树,每年春天,这些果树开花的时候,美到窒息。而秋天,果子懂事的挂满整棵树。
我家的果树每年都是结得满满当当,每到这时候,爸妈都要在挂满果子的树枝下绑上一根干松树枝,以防果子把树枝坠断。
我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爬到院里苹果树上,坐在枝丫中间,两只小腿荡来荡去,看中哪个苹果就啃哪个。
你瞧,那个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日子虽清贫,但无忧无虑。
后来我才懂得,无忧无虑的是我,清贫的是爸妈。
再后来,爸爸生病了,我们从镇上卫生院转到县人民医院,再到市人民医院,紧接着到省肿瘤医院,最后折腾到北京。
这短短的两行字,读起来也就一秒钟的时间,冰冷的文字下面覆盖了多少心酸,多少泪水,我实在不想再去回忆。
我只记得妈妈那段时间脸是黑色,仿佛生病的是妈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从一个陌生的城市到另一个,普通话不会说,文化没有,她的眼里怎么会希望,你让她如何坚强。我心疼她。
我终于大学毕业了,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我的收入都给爸爸看病了,可还是杯水抽新,于是我用下班时间去跑外卖。
也就是这一刻,我清楚的意识到,老家,再也不会回去了。
跑外卖对一个女生来说,很辛苦,但我不觉得苦,我很开心,非常开心。
这份兼职时间自由,门槛低,只要付出汗水,就有收入。这对我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我感谢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包容,我要在这做城市里扎根,我要走出大山,我希望我的我亲人以后生病了能第一时间住上最好的医院。
我曾经那个家,那个农村的家,虽没有祥子笔下的小院那么恬静,儒雅。但它装满了我的整个童年,它会一直提醒我:别灰心,你曾经也是无忧无虑的人儿啊!
那个向往的院子,也仅仅是向往,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