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例循觀等【如說於身住循身觀念及念住。如是於受於心於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這是第二科「例循觀等」就是這個「法念住」,「例循觀等」和前面那個循身觀等一樣。 「如說於身住循身觀」前面的文解釋什麼是「身」?什麼是「住循身觀」?什麼是「念」?什麼是「念住」?在身念住裡面有這麼多的解釋。「如是於受於心於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也是一樣,也是「住循受、循心、循法觀」裡面也有念、也有住,有念住。「如是於受於心於法隨其所應」,受念住的所應,心念住、法念住的所應「當知亦爾」。應該知道也和身念住是相同的「當知亦爾」。《披尋記》九六三頁:《如說於身住循身觀等者:前說住循身觀,謂由三慧隨觀隨覺。又說於文於義修作證中心無忘失,名之為念。復由三相善住其念,故為念住。如是住循受觀、住循心觀,住循法觀,念及念住,其相亦爾。然受心法所依有別,是故說言隨其所應。》 「如說於身住循身觀等者:前說住循身觀,謂由三慧隨觀隨覺」。聞思修三慧,隨觀影像境,隨覺本質境。「又說於文於義修作證中心無忘失,名之為念」。這是前面也解釋這個意思。這個「念」字也是通於聞思修三慧的。 「復由三相善住其念,故為念住」。前面說三相「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安住所緣」這是三相三種相。「住復由三相善住其念」能夠安住他的正念,故名為「念住」。 「如是住循受觀、住循心觀、住循法觀」。他的念和他的念住「其相亦爾」,他的念和念住的相貌,也和身念住是一樣的。「然受心法所依有別」然而這個「所依」就是「所緣」,所緣的這個受、和心、和法、和身念住不一樣,有差別。「是故說言隨其所應」。未二、廣差別(分三科) 申一、總徵【云何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 前邊是「略別辨」四念住,前面是一樣一樣地簡略地去說明。現在以下是「廣分別」,廣分別四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是「總徵」。 「云何」什麼叫做「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這分有三個問題,這是「總徵」。 下邊第二科是「別釋」分六科,第一科是「第一義」分二科,第一科是「住循身觀」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內」。申二、別釋(分六科) 酉一、第一義(分二科) 戌一、住循身觀(分三科) 亥一、內【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 若是這位禪師他靜坐的時候,「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就是觀察「內」,就不是外,內就是自。就是自家的有情數身色為境,就是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但是受想行識不為所緣境,是「身」為所緣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亥二、外【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 這是第二科是「外」。若是你在奢摩他裡邊觀察外邊的,不是有情數的,不屬於有情就是「無知之物」,有情數的色為所緣境,也是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就是所緣境不同。亥三、內外【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這第三科是「內外」。若是這位禪師在這個禪定裡邊觀察外邊,不是自家。外邊的他有情數,別的生命體的範圍內的「身色為境」,他的四大所組成的身體作所緣境。「住循身觀」安住在循環觀察的境界。「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看這個《披尋記》。《披尋記》九六三頁:《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等者:此依前說內身外身差別為釋。其義可知。》 「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境為等者:此依前說內身外身差別為釋,其義可知」是應該知道的。這個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這個內外身怎麼講呢?因為他是有情數,不是外邊的山河大地無情數,所以是「內」。但是外身,他不是自身是外,所以同時是內又是外,所以叫做「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戌二、住循三觀(分三科) 亥一、內【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這前面是第一科是「住循身觀」。下面第二科「住循三觀」就是受心法,這叫三觀,分三科,第一科是「內」。 「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若是你觀察,你內自有情數身為依,就是為所緣境的色,依此色所生的受、所生的心、所生的法為所緣境。「住循三觀」你安住在「受心法」的三種觀察「是名於內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這個初開始修四念處的人,你不能夠觀察他人的生命體作所緣境,只能觀察自家的身體作所緣境,那麼就是「內身」,內自身有情數的循身觀。你這樣子觀察,常常的觀察呢,就是把這個見煩惱、愛煩惱破出去多少了,然後你再觀察他人的色受想行識、四念處。不可以一開始觀察他人,因為什麼呢?觀察他人,因為你初開始,你內心裡的愛煩惱、見煩惱沒有斷,你觀察他人的色受想行識,你很難修四念處你修不來。你只有先觀察自家的色受想行識四念處的所緣境,這樣能觀察上來。你修不淨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能修上來。這樣修上來的時候,雖然說是還沒得聖道,但是你的煩惱已經被調伏了多少了。你的智慧增長了,定力也增長了,這時候再觀察你所愛的色受想行識,你所憎的色受想行識,你能觀察它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但你不可以不修,你若不修,你不修你就有煩惱,你這煩惱就不清淨,你就會有煩惱。所以一定觀察自,而後又觀察他。現在「身念住」是這樣子,現在受心法的身念住也是這樣子。所以是:亥二、外【若緣依外非有情數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若緣依外非有情數,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這是這樣子。這外邊的非有情數也是很厲害的。一寸山河就是一寸血,不得了!這個我們平常的人好像沒有這個感覺,但是年紀稍大一點也會感覺到都是不得了的!那是一點兒差一點兒都不行。所以這上面「外非有情數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亥三、內外【若緣依外他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也是這樣子,一個是內、一個是外、一個是內外,這分這麼三種。三種裡面都有三觀,都有受心法三觀,這是「第一義」。(2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