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效应(Role Effect),心理学术语,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举一个例子说明,角色效应对人的影响:
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主要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
或许这个例子不够现实,或者是与自己的相关性不强,那就换个例子:
小孩子可能不害怕父母,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却会听从老师的话;当你是老师职业的时候,你就会受到“为人师表”的角色限制;当你是消防员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角色观念,等等。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
一是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比如“好学生”在不少家长教师心目中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分数高。
二是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一些孩子常以“我爸是经理”、“我爷爷是书记”而自负,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
三是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角色规范,实现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比如让一个内向的孩子担任一段时间班长或者班级委员,这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孩子的性格。
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小孩子来说,角色效应都是存在,并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为了对抗或者是改善这个效应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几点:
1、尝试变换自己所处在的角色。长期处在打工人的角色中,你会对该角色产生依赖性,对尝试新角色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如切换思想,认为自己在为自己打工,自己当老板,更有激情,也对未来的规划和梦想实现,埋下一块基石。
2、创设多种角色。打工人不应该只是打工人,毕竟“打工人都是人上人”,你还可以是技术顾问,可以是合伙人,可以是股东,可以是局外人,可以是一个即将离职的打工人,这些都将在角色实践中展示自己,完善自己。
3、合理分担角色。人不是只有一个角色,人是多面的,应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角色权重,为自己的角色画上一笔彩色的彩虹。你不能即是老板工作12个小时的好员工的同时做女儿的贴身老爸。
4、利用角色带来的变化。“专家”角色不都是真正的专家,但一个将老师角色当做终身目标的人,一定是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