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视频,主角是个奇人。
他本科读的是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去了四川大学,学物理。按常理,这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剧本了——名校出身,专业硬核,未来可期。但他在研究生第二年,突然说:“我想再考一次高考。”不是开玩笑,是真打算重新参加高考,再读一次本科,然后再读一次研究生。
评论区炸了。
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逃避,有人说他浪费生命。但更多人看完后沉默了,然后打出一行字:“这人,活得真通透。”
一、他真在“躺平”吗?
表面看,确实像躺平:不上班、不买房、不结婚、不卷KPI,成天在学校晃悠,吃食堂、拍视频、做家教、打零工,偶尔接受采访,讲讲自己“不想工作”的哲学。
但细看你会发现——
他每天13小时学习备考;
他靠教培和自媒体月入不菲,存款20多万;
他自律到连晚睡都有负罪感;
他带妹妹看世界,是家庭的引路人;
他讨厌职场,但不逃避责任,转身就去创造自己的“工作模式”。
这不是躺平,这是“主动重构人生”。
他不是不工作,而是拒绝被定义的工作。他把“上班=出卖时间=囚禁自己”的公式撕碎了,重新组装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系统:用技能换自由,用内容换收入,用学校换环境,用考试换目标感。
二、为什么想回学校?不是逃避,是“疗愈”与“锚点”
很多人说,他回学校是因为怕社会、怕职场、怕现实。但他说得很清楚:“我知道社会什么样,正因为知道,我才更想保留一点‘不被污染’的空间。”
学校对他而言,不是一个逃避的壳,而是一个“心理充电站”。
在这里:
- 有明确目标(考试、作业、论文);
- 有清晰路径(上课、自习、答辩);
- 有稳定环境(食堂、宿舍、图书馆);
- 有纯粹关系(同学、老师、知识)。
这些,在社会上是奢侈品。
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一种“存在性空虚”——不是没饭吃,是不知道为什么吃;不是没工作,是不知道为谁工作。我们被时代洪流推着走,却没人告诉你终点在哪。
他选择回学校,本质上是在给自己“重建坐标系”。就像一个航海者在风暴中丢了罗盘,他需要回到灯塔下,重新校准方向。
三、他的“工作”,比你想象得更辛苦
评论区有个网友说得精准:
“他混迹在学校,有吃有喝有住,主要收入依赖教培,副业是自媒体,兼职是打零工……他的工作时间可能比标准上班族还长。”
他不是不劳而获,而是“自我雇佣”。
录视频要策划、拍摄、剪辑、运营;
教学生要备课、答疑、改作业、追进度;
打零工要协调时间、应对突发、处理人际;
接受采访要整理思路、面对镜头、回应质疑。
这些,哪一样不是工作?只是没有打卡机,没有KPI表,没有老板骂你。
但正因为没有外在约束,才更需要内在驱动。他的自律,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想为别人定义的成功努力”。
四、他真正的敌人,不是社会,而是“无意义感”
他说过一句话,戳中很多人:
“工作就是出卖时间,囚禁自己一辈子。”
这话听着极端,但背后是清醒的洞察——
当“工作”只剩下谋生功能,失去创造感、价值感、自主感,它就变成了精神牢笼。
他不是讨厌劳动,而是讨厌“被安排的人生”。他尝试过职场,发现那里没有他想要的“存在感”。于是他转身,用自媒体、教学、考试、校园生活,搭建了一个“自我定义意义”的生态系统。
这很像杜可风说的:“创作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不让我创作,我会死。”
对这位主角而言,“学习+教学+内容创作”不是副业,是他活着的方式。
五、他不是个例,是一代人的缩影
评论区里,无数人现身说法:
- 有人本科躺平,靠带考试养活自己;
- 有人转哲学,最后出家看风水;
- 有人逃离教培,线上授课买全款房;
- 有人和老公一起辞职做自媒体;
- 有人羡慕学生时代“主线清晰、不问出身”。
这不是“丧”,是“觉醒”。
当主流路径(升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不再能提供安全感和意义感时,有人选择硬扛,有人选择绕道,有人选择重置。
他选择重置。重启高考,重启身份,重启人生剧本。
这不是幼稚,是勇气。因为重启意味着放弃已有的资历、年龄优势、社会期待,重新站在起跑线上,和比自己小五六岁的孩子一起竞争。
他不怕代沟,不怕异样眼光,不怕“浪费时间”。因为他知道——人生不是流水线,是自定义游戏。
六、真正的奢侈,是“选择权”
他说:“其实今日同往常一样,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只是很多人连选择按部就班的资格都没有。”
这句话,道尽一切。
我们羡慕他,不是因为他“不上班”,而是因为他“有得选”。
多少人被困在房贷、车贷、育儿、赡老的齿轮里,连喘口气都要计算成本?多少人想辞职却不敢,想转行却不能,想休息却被骂“不上进”?
他拥有选择的自由,是因为他:
- 有能力赚钱(教培+自媒体);
- 有极低物欲(吃食堂、无不良嗜好);
- 有清晰边界(拒绝无效社交与消耗);
- 有心理韧性(想到就做,不内耗)。
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数字,是人生主权。
七、别学他“考高考”,要学他“敢重来”
有人担心:“等他真回了大学,和00后同学坐一起,多尴尬?”
尴尬的是谁?是社会对“年龄该做什么事”的刻板想象。
国外白发苍苍读硕士的比比皆是;日本“浪人”复读十年考东大也不稀奇;硅谷大佬辍学创业又被名校请回去当教授的更是常态。
人生不是单行道,是开放世界游戏。主线任务卡住了?那就开个支线,或者——重开一局。
他最牛的不是学历,不是存款,而是那句被网友反复点赞的话:
“想到就去做。”
讨厌工作?辞职。
看好自媒体?开拍。
想回学校?考研。
没钱?立刻赚钱。
玩游戏上头?马上收手。
90%的人困在“想”和“怕”之间,他直接跳到了“做”。
八、结语:他不是躺平青年,是生活黑客
他破解了社会给你预装的“人生操作系统”,重写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代码。
他不在“躺平”和“内卷”之间二选一,他创造了第三条路:低物欲+高自主+强技能+自定义目标。
他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神特区”。
有人笑他幼稚,有人赞他通透。但无论如何,他活出了一个样本:人生可以不按说明书过。
也许有一天,他会厌倦校园,重返社会;也许他会继续读博,成为教授;也许他会带着妹妹环游世界,写书拍片。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在认真活着,且活出了自己的版本。
在这个人人都在问“意义是什么”的时代,他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
“做自己认为对的,比什么都重要。”
共勉。
后记:
看完视频,我关掉手机,望向窗外。
突然觉得,所谓“躺平”,不过是主流叙事给“不配合者”贴的标签。
真正躺平的人,是不会反复考研、不会日更视频、不会带妹妹看世界的。
真正躺平的人,是那些嘴上骂他“浪费生命”,自己却每天麻木打卡、抱怨生活、从不敢辞职、从不敢重来的人。
他不是躺平。
他是——在废墟上,种自己的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