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的占便宜心理+紧迫感
我妈,一个退休老太太;
自从学会了使用微信,每天和老姐妹们聊得不亦乐乎;
互联网提升了有效信息传播速度;
这不,群里刚有人喊“某某超市今天全场8折活动”;
一群老太太就组团风风火火奔向超市;
对了,
你们父母的聊天群都叫什么名字?
我看了一眼,
叫“夕阳红天团”。
总结: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这里用了限时来增加紧迫感,机不可失。
如果你是商家,你会怎么设计这个活动更具有诱惑感?
2)、人性的从众心理
我妈,一个退休老太太;
她有一个老姐妹,
玩手机特别溜,
这不,
在“夕阳红天团”群里,
发来了一条拼多多拼团信息,
并不意外,很快就拼团成功了,
我妈也是鬼精鬼精的,
她并没有立刻跟着去拼团,
而是等老姐妹使用过了,
效果不错,好用,
她再去买,
高峰的一天接到5-6个快递电话,
从她踏出的步伐,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是兴奋的。
总结:跟风从众心理,别说老太太们了,我有时候也难逃过一劫。
3)、人性的明星效应
“XXX,专为老人脚型设计,
匠心做好每一个细节,
走路脚不累,不怕滑,
我希望天下老人,都能穿一双XXX”
很长一段时间,
一到晚餐饭点时间,
电视总出现这个广告,
我都听吐了,
自从看了《人民的名义》之后,
我妈对张凯丽就印象深刻,
念叨了几次那双鞋....
我不敢去对视我妈的眼神。
总结:明星代言显得高大上啊,自带信任光环,对某些群体十分受用。与之类似的还有专家效应、权威效应。
4)、人性的从熟心理
还是我妈,一个退休老太太;
好奇心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
每次去亲戚朋友串门回来之后,
总能对别人新买的家用电器之类记得一清二楚,
家里的电饭煲坏了,
她拖着我爸一起到商场小家电货柜前,
先浏览一圈商品,
并且在脑海里搜索有没有跟亲戚家电饭煲相匹配的牌子。
总结:这样的例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如果熟人的使用体验良好,是可以作为我们购买参考的。
5)、人性的相似定律
同频相吸
人性对跟自己兴趣、爱好、经历相似的同类人,
更有认同感,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稀缺效应
饥饿营销,
通宵排队也要买!
比如苹果手机和小米
7)、攀比心理
虚荣作怪,
好不好用不重要,
得有逼格、有范,
“面子消费”心理,
看了看花呗,真香。
8)、赠品光晕效应
曾经我多次去同一家餐厅,
就为了吃到他们家的一叠配菜,
因为那味道真香,别的地方吃不到.
总结:赠品价值太耀眼了,甚至超过产品本身就让人十分想买,例如麦当劳的儿童套餐。
9)、刻板印象
一旦对某类人事物产生了偏见,
印象很难改变,
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
凉茶,我还是喜欢王老吉。
10)、互惠法则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人有感恩之心,你对人好就有概率被报恩。
人情来往很常见,礼尚往来嘛。
11)、禀赋效应
“免费试用15天,满意之后,一个月XX元,如果试用后有一点不满意都可以享受无条件退货服务”
这次不是我妈了,
是一个亲戚,
看了这广告后,
安装了净水机,
嗯,
过去半年了,
还在用着。
总结: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时,他会认为这件物品属于自己,以免费试用来体验到期回收时会有“损失厌恶”心理,害怕失去就掏钱买下咯。
12)、鲜活效应和参与效应
直播啊,演唱会啊,群聊啊
人性喜欢真实的,可以参与互动的
我爸在同学群里聊上一天都不觉得累,
遇到忘记的字还随手翻字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