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的,存在世界的许多年里,兴趣多半时间一直是我的事业,从小写字就是我的爱好,长大了我也一度用它来养家糊口,赚钱的滋味很爽,被他人欣赏的感觉更佳,文笔出色成了我的光环,也曾自诩在我的世界绝不允许出现不完美的字眼儿。
将爱好作为专业当然也会存有bug,因为这样真正能让你感到轻松的娱乐就变少了,有一段时间,开始放弃日记、散文这样缺乏商业价值的文体,因为商业文案的案牍劳形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回到家只想享受脱离白纸黑字的世俗生活。
然而有些热爱终究是源自骨子里,无法轻易被抹去,不管后来从事什么职业,多半都和文字沾边儿,那毕竟是信手拈来的事情,身边的人也从未怀疑过我的天赋,尤其历任老板,总是对我的文字掌控力和水准给予莫大肯定,说起来我也算足够幸运,而且生逢其时。
我的事业巅峰时期,正值一个强调原创、注重词藻的年代,新闻和纸媒还在盛世,考验文案功底的传统写法尤未过时,哪怕后来咪蒙盛行,韩寒风靡,徐静蕾天天更新微博日志,起码的文采是要有的,文章风格千人千面,百花齐放的同时,你也能在恣意飞扬的文字中,瞥见每个人的特立独行。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短视频的时代来了,别说是一般的文案写手,就算是真正的出版书籍,阅读量也是直线衰减,80、90年代的人群早已步入中年,除了工具书和热点新闻,几乎不阅读除此之外的任何文字,更多人在搜集信息,而不是赏味故事,文字为王的世代宣布下线。
说回现在时的当下,截止到去年,我仍在间断性地给甲方供应商业文案,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缺乏对文字具备真正赏鉴力的需求者。这样的甲方虽不多,但也让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坚定信心,感到些许安慰与欣喜,有偿创作终究是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仍有机会被大众看见,只要它足够特别。
“特别”这个字眼本身就很特别,为什么它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偏爱呢?大约在去年吧,chatgpt的问世把很多紧密的合作关系重新打散了,人工智能的现世,取代了很大一部分的案牍写作任务,从对论文有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到需要公务写作的企业职员,再到有大量组稿任务的甲方团队,都惊喜的发现只需支付极少的会员费,或是造访几个隐秘的链接,一篇由AI生成且满足需求的稿件即可信手拈来。
有些人借此唱衰文案写手,嘲笑再好的文笔不过昨日黄花。然而真正的业内人都清楚,能被AI取代的绝不是好的创作者,好的创作者也绝不可能轻易被取代。其根源正在于“特别”二字,为什么说真人创作的“特别”是AI学不会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不是人。
举个例子,有一位有趣的设计师朋友,平时也会用chatgpt的绘画功能生成一些图片,头像啦静物啦一些奇思妙想,但只是用来消遣,从未用人工智能产出重要作品,我和她探讨AI作画最大的硬伤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它不会画人的手,人的胸部、脚以及鞋子也经常会画的奇形怪状,其原因是因为它缺乏参照素材创作受限。
AI写作也是如此,它创作出的文本是模仿的产物,没有灵魂与风格,作为辅助工具当然很棒,但要说彻底取代独具创造力、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的真人写作,还需打破自身瓶颈,化身为人来世间走一遭才行。
正是这份由生存经验和深刻洞见描绘出的“特别”,让每一个写手保持真我,区分于众人,不要千篇一律,只要成为自己。树的每一片树叶都不同,人的语言输出自然也千差万别,让风格的多变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让细腻情感在文字纵横之间巧妙隐现,专业写手的功底,不用刻意推销,有品鉴能力的客户自然能感受得到。
各个行业都在内卷的时代,chatgpt确实会冲击掉一批不合格的创作者,据说今年短视频的人工智能竞争者sora也横空出世,释出不少一镜到底的精彩视频,未来的人工智能只会甚嚣尘上、大行其道。
而作为一个以兴趣为驱动力的创作者,我仍旧秉持乐观的看法,正因为门槛高了,专业人士才能越发利用自身的水准优势,创作出AI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好作品,秉持这一观点,我会持续输出,不断提升水平,和chatgpt展开一场静默无声的风格较量。
Ps:身边的一些同道中人,多多少少都在遭遇这个世界改天换地的重新适应期,手握长期项目资源的合作锐减,写手群客户缩水,优质创作者靠投稿度日,原先文案的供需平衡被人工智能一朝打破。未来我们的文字供应必将偏重于新媒体领域,风格也势必走向自由随性,挣脱桎梏与局限,愿文字的信马由缰,许我一片繁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