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育人本质:好的教育应是唤醒生命的成长之旅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从一线教师到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在浮梁四小这所新建学校三年的实践中,我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愈发清晰的认知。当1800名性格各异的学生走进校园,当95位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并肩奋斗,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教育不是流水线式的“育分”工程,而是尊重生命差异、唤醒成长自觉的“育人”过程。它应以五育并举为根基,以团结协作为支撑,以兴趣赋能为路径,最终实现“各成其才”的教育愿景。
一、好的教育是尊重差异的“因材施教”,而非整齐划一的“分数至上”
在浮梁四小建校初期,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部分家长在家长会中反复追问“班级平均分”“孩子排名”,甚至有教师私下反映“花时间搞德育活动会影响成绩”。这种对分数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是将教育窄化为“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本质属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育首先要承认“人”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成长节奏各不相同,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把他们塑造成统一的“标准件”,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基于这一认知,我们践行“五悦育人”理念,将“悦德、悦智、悦体、悦美、悦劳”融入日常教学。例如,针对性格内向但擅长绘画的学生,我们开设“校园涂鸦墙”,让他们用色彩表达自我;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立“科技小工坊”,鼓励他们在拆装、实验中探索科学奥秘。记得有位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始终中游,但在劳动课上表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他能带领小组高效完成“校园菜园”的种植计划,甚至制定出详细的分工表。我们抓住这一闪光点,让他担任“劳动委员”,没想到这一举措竟带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半年后各科成绩均有提升。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教育要像园丁培育花木,既要给牡丹充足的阳光,也要为幽兰保留阴凉,让每颗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破土、生长。
反观当下教育中存在的“育分”倾向,其最大的危害在于用单一标准扼杀了学生的多元可能。当家长们为“一分差距”焦虑时,往往忽视了孩子是否学会了合作、是否懂得了感恩、是否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在浮梁四小,我们通过“成长档案袋”替代传统的“分数报告册”,档案中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助人次数”“运动打卡”“艺术创作”等维度的记录。这种评价方式逐渐让家长理解:好的教育不是“拔尖”,而是“拔节”——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值得被看见,每个进步都应该被肯定。
二、好的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全面成长”,而非孤立割裂的“单向培养”
“五育并举”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劳”相加,而是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整体。在浮梁四小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缺失德育的智育是危险的,脱离体育的美育是空洞的,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好的教育应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找到平衡,既成为“有知识的人”,更成为“有温度、有力量、有情趣”的人。
德育是五育的灵魂,它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我们不把德育局限于班会课,而是将其融入校园生活的细节:每天的“晨读经典”让学生在《论语》《道德经》中感悟修身之道;“校园文明岗”让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学会自律;“重阳节敬老活动”让学生在为社区老人送温暖时理解“孝亲”的含义。有位教师曾分享:班里的“调皮大王”在照顾独居老人后,主动在日记中写道:“原来帮助别人比欺负同学更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转变,正是德育的力量。
智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习能力”而非“知识储备”。我们鼓励教师打破“满堂灌”,采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例如,科学课上研究“校园植物”,学生需要自己观察、记录、查阅资料,甚至向园艺师傅请教。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知识,更掌握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现在回家不是说‘今天学了什么’,而是说‘今天发现了什么’,这种变化让我们很惊喜。”
体育、美育、劳育则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支撑。我们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在奔跑、跳跃中强健体魄;开设陶艺、剪纸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感受美、创造美;组织“班级责任田”劳动,让学生在播种与收获中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些看似与“分数”无关的教育活动,实则在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和责任意识——而这些,恰恰是支撑人一生发展的“软实力”。
三、好的教育是多方协作的“生态共同体”,而非学校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浮梁四小提出“团结”的办学思想,正是源于对教育生态的深刻理解:只有班子团结、干群团结、家校团结,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了教育的品质。我们建立“师徒结对”“集体备课”“跨学科研讨”等机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青年教师,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碰撞思维。例如,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共同设计“古诗配画”课程,数学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开发“运动中的数学”活动,这种协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让教师在互助中感受到职业幸福。当教师们以“敬业”为共识,教育便有了温暖的底色。
家长是教育的“同盟军”,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做好教育的关键。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育人”的内涵。有位父亲曾在家长会上坦言:“以前我总逼孩子刷题,参加学校的‘亲子运动会’后才发现,孩子在赛场上的笑容比满分试卷更让我感动。”为了让家长深度参与教育,我们成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家长们轮流参与校园管理、活动组织,甚至走进课堂分享职业故事。这种“家校共育”模式,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也让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悄然传递。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美丽的校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我们在校园里种植了上百种植物,设置了“读书角”“名言墙”“成果展”,让每一面墙、每一片绿地都传递着积极的教育信号。当学生在整洁的教室里学习,在花香鸟语的庭院中漫步,在展示自己作品的长廊里驻足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美、对成长的向往。这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往往比说教更深刻。
四、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价值在于“成全”
回顾浮梁四小的三年实践,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唤醒家长对育人的理解;教育的价值在于“成全”——成全每个学生的独特成长,成全每个家庭的教育期待,成全社会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好的教育,应当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的成就感,通过克服困难收获的自信心,通过帮助他人体会的幸福感。正如我们在“兴趣赋能”中所看到的:当学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时,他们会主动拥抱学习,甚至迸发出连自己都惊讶的潜力。
好的教育,应当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价值”。教师的“敬业”不仅源于责任,更源于对“成就他人”的认同。当看到曾经调皮的学生变得懂事,当收到毕业学生“老师,我还记得您教我的道理”的短信,当与同事共同攻克教育难题时,教师便能体会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好的教育,最终指向“人的成长”。它不追求一时的分数高低,而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不满足于表面的整齐划一,而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构建开放协作的教育生态。正如浮梁四小的美好愿景:“美丽的校园”是成长的沃土,“敬业的老师”是引路的灯塔,“可爱的学生”是待放的花朵,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让这片沃土滋养每朵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事业,就像农民等待庄稼成熟,教育者也要静待每个学生成长。在浮梁四小的三年,我愈发坚信:好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板,却有永恒的追求——那就是回归育人本质,尊重生命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随其天分各成其才”,在全面发展中成为“健全的人”。这既是教育者的初心,也是教育最本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