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打电话说:何必用壮丽笔法说易?累!想想也是。咱是无聊才读《易》的。
也刚好,近日翻宋代苏东坡的笔记。想是这个大神也无聊。不知从哪儿弄来部说易的书。这位大神看后感慨:老子、孔子要是看了,尼玛那还有什么儒家、道家之分?!
不知苏先生看的是哪位大德的名著,如此触动心弦,想是被贬戾气未消,发此无聊之感。
不过,作为中国群经之首,《易》还真数得上是中国智慧之根。
盗且有道,无聊亦然。无聊读经自有无聊之法。鄙国传统中讲“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日为睛天,柔日为阴天。晒着太阳翻着易,说的就是对难懂的经,放松为上,别沉重,忧国忧民你读不懂《易》。
其实,经典的阅读,有一个法门叫:读经互参。中国文化以《易》为主脉,儒道等等诸子百家不过此脉上的枝枝叶叶。
《易》后诸子以经解经。读不懂的时候,就会参看读得懂的后世经,去理解人们难懂的前世经。这是聪明的中国先人在了解了文化流脉后的一个发明哦。
别以为当世人了不起、多有思想,今天人们的思想不过是两千年前诸子百家早嚼过吐出来的咽下去拉出来的。
咱后世这帮孙子著书立说争的不过是一解释权。
翻看《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李耳的五千言,核心思想并没脱于《易》。读儒家《大学》五千言也有同感。
圣人孔子读《易》后曾拍桌子感叹:“《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无思、无为、极深与研几。
前三者您读《道德经》能体会个大概,难就难在孔子说的第四条:研几?查说文,几一一踞。也许是在说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听说孔子的学生子夏讲过易,讲得咋样不知,只知儒家三千弟子出班入行,先忧后乐,就是没出过看天地之变的大师。尼玛的道家羽扇纶巾,反摇出了那么几个。
读《易》知儒道之根。易重在理,更重在法。谁不想上知五十年下知五十年?最不济还能给姑娘看看手相呢。
但读易得先懂理,后学卜算推荡之术。俺同你一样,读《易》更重后者。可这里的理慢慢玩无聊读也累。
有一二货对俺说:直接说易法,学算命那才叫快感!
靠!你啥修行?前戏一点没有,直接让你喷薄,那不叫快感,那叫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