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笔记
养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的习惯
1.估算任务需要的时间
学习的任务陌生的属性会多一些。学习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工作的时候,任务常常是熟悉的属性更多。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应用已知的过程。比如:学英语从词汇量到句型,再到语法,再到看文章的逻辑结构,最后到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一步步深入,从未知到已知,最终掌握语言的用法。
在估算任务时间前,分辨任务的熟悉还是陌生很重要。清楚地了解任务的每一个环节,知道应该如何拆解该任务,应该怎样分配任务,每一步骤需要消耗多长时间,知道哪些环节需要格外小心,知道如何才能完美完成该任务。这样就容易正确估算任务完成所需时间了。陌生的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这些意外就是不熟悉的意外。
2.及时行动
正确估算出任务所需的时间,下一步就是马上行动去执行任务。做事拖拉,可能是错误的估计任务时间了。多数是内部恐惧和外部恐惧造成的。
内部恐惧是做事情完美主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事的一个现实就是会出错,会出现任何问题。不出问题就不是做事,那是做梦。心平气和接受这个事实。付出时间和精力,相信勤能补拙。
外部恐惧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没有必要在意他人的非建设性负性评价。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对,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好。
心理学上对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解释是: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50分之一,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意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快。这样来看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就知道时间是越来越快。最后期限不是固定本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度扑面而来。
也许有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好吧?‘’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都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好呢?”因为答案就在这里,而且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
3.直面困难
就算没有低估任务所需时间,就算按时开始执行任务,很多人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难。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想一下,先把简单的部分迅速做完,然后把节约的时间用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我们往往会只做简单的部分,碰到困难的部分就逃避了。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人们都喜欢奖励一方的事情。但往往积累经验都是从惩罚的事情开始的。“吃一堑长一智”都是从挫败后萃取的经验,为下一的目标达成建立基础。
受到奖励之后,有两个选择 1.再次来过 2.见好就收。
受到惩罚之后,也有两个选择 1.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 2.挣扎着找一个出路。
我们往往都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我们喜欢做某事就是因为事情相对简单,容易活得奖励。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学习上,比如:准备托福考试,天天只做阅读听力,但不去练习口语和写作;工作上,比如:做项目计划天天讨论WHAT却从不提及HOW;生活上,比如:天天对恋人说我爱你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人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是同样的恶习在背后: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中,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内容,所谓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只占1%都不到。
摘录李笑来老师实例:
我的词汇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些年一直卖得很好。最初我花了多长时间写完这本书呢?九个月。那本书最重要、最核心、最有创意的是什么呢?是通过语料库分析而后统计词频再反复筛选出来的“托福考试中出现两次以上十七次以下的核心词汇”。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呢?收集处理语料库文本大约花费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统计词频呢?由WordSmith软件完成—只需要几十秒。那剩下的八个月在做什么?在做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枯燥、最无聊的“拷贝、粘贴、编辑、整理、审阅、修改、反复……”
4.关注步骤
三思而行,关注事情的三个属性:what,why 和how. What和why常常不言自明,需要思考的是how。思考how需要从what入手— 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越具体越好,直到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独立完成。
摘录原文的例子:
拿学生背英语单词作为例子。
如果某学生已经意识到他的任务是“扩充词汇量”,那么该去背哪些单词呢?这就是在回答“WHAT”。
这个问题往往并非它看起来那么简单。比如,该学生正在准备托福考试,那他应该去背哪些单词呢?书店里有很多种词汇书,应该选择哪一本呢?
正确答案是:视情况而定。先假定市面上的托福词汇书都是以合理的方式收录词汇,并且确实科学准确地涵盖了应对托福考试的必要词汇量,即便如此,这些书也不一定是该考生的选择。
比如,很可能该考生目前基础词汇量还相对不完整,那么,他应该想办法先去搞定基础词汇量之后,再去买那些托福词汇书中的某一本。
现在假设他选择了我写的那本《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那么他所面对之任务的“WHAT”已经比较具体了
但是,还可以再具体一点:扩充词汇量→托福词汇→托福核心词汇→21个单元→每个单元100个词汇左右→1个单元分2次完成……
其实,在这过程中,每一次任务的“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在其过程中反复询问“WHY”。但现在还不是很难。
现在有了这样的思考结果之后,就可以开始思考“HOW”了。很多人在这一时刻往往会觉得已经没什么可想的了,直接去做就是了。很可能正因如此,他们在其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显得那么脆弱,承受力那么差,以至那么容易放弃。
比如,该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已经决定“一个单元分两次完成”,那么就是说,21×2,总计42个阶段。那这42个阶段里他应该具体如何操作呢?
1.先尝试着做一两个阶段,衡量一下完成一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2.制作一个时间表,把其余若干个阶段所占用的时间标记出来;(最终总是需要做一些调整的)
3.背单词需要重复,所以,每三个阶段过后,要留出相当于完成一个阶段的时间去“复习”;(这样就等于总共56 个阶段)
4.而后,每完成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就增加一个相当于一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再复习”(这样就等于总共59 个阶段)
5.最后可能还需要多次快速重复记忆,每次可能相当于3~5 个阶段;因熟悉程度不停增加,所以,每次循环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大抵上可以估算重复三次需要相当于10 个阶段的时间;(这样就等于总共69 个阶段)
而后还要认真思考完成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具体步骤—越具体越好:
1.早晨腾出一点时间,
2.把昨天背过的单词朗读至少两遍;
3.听录音跟读今天要背的单词3~5 遍,主要关注发音、拼写,顺带看看释义,能记多少记多少,不求速成;
4.上午的时候用闲暇时间通读词汇列表,并反复阅读例句
5.下午有专门的时间,集中背2~3 遍(边读、边抄、边背—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呆呆地盯着词汇看)
6.白天有空的时候就带着MP3,把今天背的单词全程听一遍(最好很多遍)
7.晚上睡觉前,起码要复习一下
有了这样的清楚思考,随后的一切行动会因此变得相当容易。当然,每个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采取的方法是:
1.先快速背一遍,力求最短时间内完成(比如三天五天,肯定记不住多少,但是没关系—先全部完成一遍最重要,暂时不求完美)
2.而后重复许多遍。但,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需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落实成具体的步骤之后,才可能有真正实施的可能。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而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变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