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三月三拜高媒

三月三原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文献考察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三月三”节日由来已久,其文化含义也有一定的变化。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故又称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至迟在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流行。许多学者认为,《诗经·郑风·溱洧》中所描写的欢快热闹场景,应该就是“上巳节”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夏历三月初三若刚好为巳日,被称“上巳日”。因为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而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故“上巳日”就与“三月三”连在了一起,有时互为代指了。“上巳节”主要作用是为了“祓除畔浴”,即消除与水有关的祸祟灾难。这也是“上巳节”多在我国东南多水地区流行的原因。《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汉末蔡邕言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也有人认为“上巳节”的产生时间还可上推到追念伏羲氏的仪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黄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有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与此相类似的说法还有“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日,真武帝诞辰日,因而,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还有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中原一带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广。”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拥有两样宝物: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有些地区的“三月三”习俗中就有“蟠桃会”的内容。

下面就古时曾经存在过的“上巳节”“三月三”主要习俗略作介绍。

历史上记载的各地各族上巳节主要活动有如下几种:

(一)祭祀高禖

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高禖是中国神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兽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一带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有些地方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崇拜,后男根崇拜。这也可以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

因此,上巳节原是一个宗教巫术活动,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人们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以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或三月三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继续保留了全民求子的宗教含义,并逐渐向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雅集盛会演变。

(二)祓禊、修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渐渐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某些妇女不孕。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都匀一带初春流行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新叶古诗”中,有关“新叶三月三”的诗中屡屡提及“祓禊”之俗,就说明新叶三月三是跟古代“上巳节”的“祓禊”之俗有关。

(三)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自东晋王羲之等一帮文人“三月三”于绍兴兰亭雅集之后,遂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古时新叶的三月三盛会也有文人雅集,三世祖东谷公延请大儒仁山金履祥先生主讲“重乐书院”,招致一时文人聚集,这些文人“动看闲云静看书”,诗词唱和,不以功名为务,颇有王右军当年兰亭雅集遗风。

(四)会男女

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三月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上面说到的《诗经·郑风·溱洧》中所描写的场景,应该也是“会男女”的场景,当今有些学者据此认为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五)蟠桃盛会

东汉道教兴起后,农历三月三被定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拜西王母之俗在全国普遍流行,目的主要是求子。国内有些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如扬州拜三茅真君,又称瞎子赛会。温州则在农历三月三供无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贵子。厦门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在抛童子会上,谁抢到童子,谁就能生子,故抢到童子的人被视为英雄。山东齐河不育妇女,在农历三月三要去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子,生子后把泥娃娃放在墙洞内,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给娘娘神烧香上供。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大姐拴娃娃”年画,说明京津地区也流行拴娃娃风俗。现在农历三月三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新叶三月三盛会上,有些妇女也会在五圣庙烧香求子。因为,村民认为三月三众神降临,有求必应。

总括来讲,传统意义上的“三月三”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斋醮祭祀神灵的巫术与宗教活动以及平民游春宴饮、论婚嫁求子嗣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大部分地区,更为现实性的后者逐渐超过了前者,但是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的。整个“三月三”的主题是求偶求子,也可以说“三月三”原是一个上古时代先民表现自己的生殖信仰与生殖崇拜的节日。水边的祓禊是由上古先民由接触巫术所产生的求子仪式,而男女宴游则是由求子所派生出的求偶活动。另外由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和事物感应观念认为人类的交配繁衍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产,因此在初春时节进行的这种生殖崇拜的祭奠,同时也有着祈求丰收的含义。至于后世曲水流觞这样的文人雅集,其原型一方面是临水浮卵这样的求子巫术,另一方面也是游春交友这样的求偶活动的变形。只是到了晋朝,“三月三”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始的巫术范畴,变成了一种纯粹文人们愉悦身心、抒发情怀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叶“三月三”的内容和仪式与此比较相符,并且新叶“三月三”还是以祭祀神灵的巫术与宗教活动为主,古风尚存,非常难能可贵。

据民俗学家的调查,“三月三”有时是独立的习俗。“三月三”在古时的东北地区还有许多节日活动:一种是瞎子会,即盲人集会,选会首,共聚餐,实行自我保护;另一种是大神节,在此举行萨满出师会,并抬神出巡,此后作法时就可独立跳神了。有的当天还要祭仓神,成为祭犁日,从此开始春耕活动。正因为如此,“三月三”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农忙。古代有些地方,在“三月三”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在江苏无锡惠山古镇一带,历史上也有过“三月三”节日。这天,人们会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百姓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把拜高媒而作为“三月三”源头的“上巳节”,其主要活动就是祈求人类繁衍的活动。上面已说过,古人信仰观念认为:人的繁衍也能促进农作物的繁殖。如古代中原民间流传的麦神生日,就认为麦与人一样有独特的生育能力。故祭祀麦神能使麦子丰收。因此,“上巳节”和“三月三”的内容和文化意义是一致的。

可惜这些都只能从文献记载和当地人们口头叙述中得知。具体的“上巳节”和“三月三”仪式过程已在上述地区失传多时了。

“三月三”和“上巳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流行,并且至今有部分遗存。如朝鲜族的上巳节、土家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壮族、黎族、畲族也过上巳节。例如,无锡南乡峻嶂山畲族民众的“三月三”上巳节庙会。据记载,庙会当天,各种香船游舫停满埠头。而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都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都会到此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自由结合,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激流勇进,甚为壮观。在沈从文老先生的笔下也曾详细描述过其老家——湘西边城土家族三月三赛龙舟的震撼场景。在贵州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壮族、苗族的“三月三,一条街”篝火夜市狂欢活动。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没能留下影像记录。而汉族地区的“三月三”节日仪式和习俗基本失传,新叶古村因为偏僻而使部分习俗得以保存至今。因而,梳理研究新叶“三月三”的节日仪式和习俗就具有特别的民俗学意义。

中国媒人曾被奉为神明。

女娲是中国媒人追封的鼻祖。因为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女娲造出男人和女人,并让他们繁衍后代。后来人们又供奉“高禖神”,让她专门管理婚姻和生育。郑玄在解释“禖”字时说:“变媒为禖,神之也。”高禖神其实是高媒神,将媒字改成禖,是为了神化她。

高禖神不仅受民间供奉,也被皇家祭拜。据史书记载,从周朝到唐朝,历代皇帝和后妃都祭祀过高禖神。

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媒人,则兴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约有五千年历史。

在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的概念是“合二姓之好”。当时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不同姓氏之间存在竞争,所以结婚不只是个人行为,还关系到家族盛衰。只有选择与家族强大、兄弟亲戚多的异姓氏族联姻,才能壮大自己家族的力量。

当时的婚姻讲究“男不自专取,女不自专嫁”,由两姓家族各派使者,讨价还价做交易。而这些被称为“使”的中间人,就是后来的媒妁。有资格做“使”的,通常是族中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而不是后世常见的中老年“媒婆”。

没有媒人,连仙女也不敢娶

周代创立了一整套婚姻礼法——“六礼”,很重视媒人的作用。

周天子嫁女需要选同姓诸侯做媒,诸侯之间嫁娶则需要找大臣做媒。管理百姓婚姻的是官媒,这些媒人从国家领取俸禄,执行公务,他们是国家公务员。官媒的工作内容贯穿了婚姻的各个环节,包括:

逼婚:命令所有年满30岁的男子和年满20岁的女子按时结婚,不可逾期;

主持相亲:每年仲春农忙之前,督促适龄男女聚会婚配;

结婚登记:将当嫁娶、已嫁娶和再嫁娶的男女登记在册;

户口登记: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

调解纠纷:掌管婚姻诉讼案,惩罚违法者。

唐代更是首次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就连纳妾也要立婚契,以防纳妾同姓。此时媒妁之言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结婚证,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层保障。它能保证自己在被别人抛弃的时候,道德、舆论能在自己这边,即便采取法律武器,也能多一张胜券。而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祝福和保护。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讲的就是这么一则故事,莺莺在成婚前就已经委身于张生,最后张生要抛弃她。张生不仅想始乱终弃,还大发议论说崔莺莺是“妖”,是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才要克制感情抛弃崔莺莺,他的这番理论还受到他人的赞同。

就连中国的鬼神,也要遵循“无媒不婚”的礼法。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中就有这么一段。

董永卖身葬父后,在路上被七仙女追求。七仙女说:“今日见官人如此大孝,情愿与官人结为夫妇,同到傅家还债,官人心下如何?”董永道:“多蒙娘子厚情,又无媒人,难以成事。”仙女道:“既无媒人,就央槐树为媒,岂不是好?”于是董永才同意与七仙女结为夫妇。

除仙女外,“鬼”结婚也要媒人。“冥婚”在两宋时期一度风靡,其中媒人的角色必不可少,他们被称为“鬼媒人”。

媒人在婚礼中的待遇很高,两宋时期,他们甚至排在姨、妗及岳母之上。“众客就筵三杯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于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次丈母请,方下坐。”

媒人的地位越高,责任也越重。从唐代到清代,媒人不仅负责牵线、说合,是婚姻的保人,还要对聘金、彩礼数额等进行监督,防止盲目攀比和买卖婚姻。一旦当事人嫁娶违律,媒人同样要受牵连。唐代律法,凡是违反律令结婚的,媒人要徙一年;即便婚姻事实没有成立,也要被杖六十。

“媒婆”的崛起

只有官媒的时代,媒人根本忙不过来。

西周土地辽阔,人口稀疏,提高生产力主要靠增加人口,这就需要官媒促成未婚男女结婚生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官媒制定了一个特殊政策:他们专门在每年仲春组织相亲派对,在一年一度的派对上,官媒允许未婚男女自行“勾搭”,私定终身,这就是所谓的“奔者不禁”。没有特殊原因缺席派对的未婚男女,甚至要受到惩罚。

至今,我们能从《诗经》里感受到仲春相亲派对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诗经·国风》161篇,写到男女交往、私情和幽会的多达79篇,还有大量篇章表现“奔者不禁”的习俗。

然而“奔者不禁”仅限于仲春之月,一些动了心的“奔女”如果在其他时节私定终身,婚姻是得不到保障的。《诗经·卫风·氓》的女主角,在明知男方没有媒人的情况下,却答应了男子的追求,自己定了秋天作为婚期。故事的结局,就是这名女子被丈夫抛弃。宋人朱熹认为,这名弃妇的悲剧,只能怪自己迁就“子无良媒”,不仅没有同情,还把诗中的女子斥之为“淫妇”,“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官媒的服务范围毕竟有限,还需要民间媒人(私媒)填补婚姻市场的空缺。在汉代,为人合婚姻的私媒开始明确索要酬金,到魏晋,大部分私媒从业者已变成中老年妇女,她们被称为媒媪,在唐代被称为媒妪,宋代被称为媒妇,元代被称为媒婆,媒婆一词沿用至今。

对于这些新的媒人群体,官方曾设立组织,试图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管理。唐宋时期出现了媒人行会组织,元代乡社则是由地方长老推选诚实守信的妇女,在官府登记,由政府给她们颁发《至元新格》,让她们熟悉法律条文,按照律令行事。

但是大多数民间媒人不领国家俸禄和资助,她们以婚姻当事人的酬劳为生。媒人一旦成为民间职业,就不再仅仅以说合婚姻为目的,必然还要夹带牟取钱财的想法。有的新人完婚后,除了给媒人谢媒礼金外,还有额外酬金。南宋景定年间郑氏的一封回定礼物状,就提到了给媒人的额外酬金,“媒氏生金条纱四匹,官楮二百千省。”

民间媒人逐渐职业化,到宋代有了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媒人都有不同的服饰作标志。衣服穿戴不同,做媒的对象和阶层也不同。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等级高的媒人戴盖头、穿紫色褙子,她们说合官亲或才子佳人;次等媒人头戴冠子、黄包髻,穿褙子或只系裙。大部分低等级的民间媒人来自三教九流,撮合市井百姓。

有了全职媒人,自然也有兼职媒人。兼职媒人来自各行各业,所占人数比例最大。她们通常有自己的主业,却将说媒作为第二职业,另挣一些外快,《水浒传》中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王婆,就是兼职媒婆。王婆因为经营茶馆,了解邻里情况,做起媒来得心应手。

民间媒人和兼职媒人只要说合成功,便可以拿到媒钱。在财利的诱惑下,许多职业媒人夸大其词,甚至颠倒黑白。“穷的我说他有钱,丑女我说她娇态。讲财礼两下欺瞒,落花红我则凭白赖”。更有甚者,像王婆那样撺掇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私通。

中国民间还有一种特殊媒人,以卖花、珠宝首饰为名,穿街走巷,为男女私情暗中搭线。她们被称为牙婆,又称“马泊六”。《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描绘了许多这样的角色。

媒人的社会声誉江河日下,如今,戏台上的媒婆,多半是花里胡哨的老女人,她们头顶大红花,身穿妖艳袄,眉间嘴角必有一颗醒目黑痣,左手花手绢,右手长烟枪,动作滑稽夸张,惹人生厌。一些诗礼之家更是将媒妁与“三刑六害”等同,禁止其入门,“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

近百年来,传统的媒妁景观发生变化。留洋知识分子把西方“婚恋自由”思想引入中国,反对传统媒妁制度。1949年,《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实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从此,“媒妁”作为一种婚姻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今天的男女双方结婚时必须去婚姻登记所登记,获得结婚证,婚姻才合法有效。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规定也是官媒的变种。

虽然媒妁不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却在民间受到欢迎。当今部分农村结婚仍然要靠媒妁上门提亲;在城市,媒妁则改头换面,演化(演变?)成婚姻介绍所、征婚广告、婚恋网、相亲角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当然这些媒妁已经不是古代的媒妁,它只具备牵线搭桥的功能,但没有合法权威的性质。

今天的婚姻主动权,不掌握在媒妁之言里,而掌握在当事人手中。

古人媒人的雅称

古人对“媒人”的七个雅称

①伐柯:这个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中庸》也有“执柯以伐柯”之说,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②保山:《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当时人们称媒人为“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

③冰人:这个名称来自于《晋书·索紞传》中的一个故事,晋时有个叫索紞的,善于解梦,预卜吉凶祸福。有一次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索紞分析了一下梦境的情节,即对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所以,“冰人”即成为“媒人”的代称。

④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孟子滕文公》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男媒女妁”,即“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媒”指职业撮合人,“妁”指临时撮合人。“媒”字从女从某,“某”通“每”,意为“(人选)不确定”;“女”和“某”合起来表示“海选女性”。即男方没有提出确定的人选,但提出了条件杠杠,媒人依照男方开出的条件在众多候选人中选择合适的女子,然后上门说合。所以,媒人是职业婚姻介绍人,手里掌握着一大把候选人资料。“妁”字从女从勺,“勺”通“的”,意为“目标”;“女”和“勺”合起来表示“目标女性”,即男方指名道姓要娶的女子。这种情况下,只要认识双方家长的人士都可以担当起说合人的角色,所以“妁”是指临时撮合人。

⑤月老:唐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作为媒人的别称。

⑥红娘:本是唐元稹《莺莺传》中的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女。《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杂剧。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⑦红叶:这个别称来自一个爱情故事。唐僖宗时,有个叫韩翠苹的宫女渴望得到正常的人间之爱,便冒着生命危险在红叶上题诗,让红叶随着御河的水传到宫外。有一个书生在偶然中拾得题诗的红叶,为其中的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借流水传到宫中,韩翠苹常偷空到御河边,因此也得到了题诗红叶。后来天作良缘,后宫放宫女3000人,两个有情人终于在民间相见,结为伉俪。韩翠苹感慨万端,又题诗一首道:“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情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三月三,中国的情人节。

三月三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可不是吹牛,周朝的《诗经》有记载,别的史料也记载。其中《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三月三是中国情人节,最早的官方相亲节,分配配偶说法起源于此

更夸张的是周朝规定未婚男女必须在黄帝诞生日(三月三)这一天出去在河边或者是田野中相亲,要是不去的就会受到惩罚。

相亲的人甚至还能得到官府给予的土地,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是成事了。

这可比现在的相亲要好得多了,现在的动不动就要钱,见个面,要给红包,还要请大餐,往往相一次亲就要伤筋动骨,全奔钱眼了。

哪像周朝时,你去相亲,还有可能获得土地!

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节,汉武帝在祭祀完成之后,他顺道去看姐姐平阳公主,因为喝多了,朦朦胧胧中见到一个美人儿,便宠幸了她。

而这个美人儿有一个弟弟叫做卫青,外甥叫做霍去病!她就是卫皇后卫子夫!

因此,民间有了一句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汉朝民间认为三月三这一天相亲,女子容易能相到佳婿。

到了唐朝,三月三相亲趋向于更加的成熟,直接写入到了法律之中,有未婚适龄男女必须在三月三这一段时间去相亲!不去也同周朝一样受到惩罚!

相亲成事了,官府当然有赏!

李世民想出的一招更绝:如若年龄很大,还相不中,那么就得到“官媒”的衙门里相亲,在衙门相不成,就交给老天爷来定姻缘,让男男女女抽签,抽签配对是谁就得是谁!

官媒就是官府专门成立解决大龄没有成婚的机构。

当然有权有势的人家不会受到此限制。

没有彩礼的话,官府出!没钱办不了婚礼,官府出资帮办!

自然在官府面前不可能存在天价彩礼!

这就是官府帮分配配偶,分配老婆老公,帮娶老婆的说法由来。

只是先开创这个方法的是晋武帝,《晋书·武帝纪》中就说“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达到了规定年龄还没有嫁的女子就让官吏来指使配给未婚的其他男人。

当时只是为了迅速恢复人口而用的方法。

所以嘛,三月三情人节,这在过去可是对未婚男女的大日子,这一天就得盛装出去,甚至要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但愿在这一天能遇到心上人,能成就一段好的婚姻。

至于官府组织相亲,成事还给予新婚的夫妻一定的物质奖励,“包分配老婆/老公”,这是“封建糟粕”,在现代已经被给摈弃了!毕竟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嘛!

没办法,时过境迁,三月三很多的传统,包括这个情人节的传统也没有能保存。

只能在史书、古人的笔记还有传说,口口相传中还能知道大概面貌。

今天重拾三月三节日,就是对媒人最高的尊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