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在燃烧-绘本的盛行其实正在迟滞儿童的思维成长

“猩红热”引发的回忆

儿子被传染了猩红热,的确是个小麻烦。

我没有得过这个病,但是却非常熟悉:来源于小学时候读的滚瓜烂熟的一篇儿童小说《火炬在燃烧》,里面有猩红热被隔离的情节。那时候爱读这个,大概还有一个原因是里面有朦朦胧胧的早恋的描写吧。

不过这个回忆倒是触发了我对儿子和我的不同类型的童年读物的思考和比较:我是七零年代末生人,儿童时代以看“字”为主(而且那时候的连环画也大多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儿子的读物则是大量眼花缭乱的绘本,简单说,他是读“图”的。

从目前来看,个人认为,他虽然接受的信息的广度比我同龄时候要大得多,但是对于信息的逻辑整理、包括文字能力,相较当年同龄的我,并不算更出色。

我本身就得算个画画的,但今天,却要把“炮火”对准因为更便于营销和获得利润而大量泛滥的绘本。


语言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谁都知道,人类其实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言能力往往决定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母语)。

这里还有个趣事:读硕士时候,同宿舍的小胖一直愤愤不平:明明他英语口语、单词量都远远胜过我,却总是在一些英语考试中分数比我低。我一开始也很奇怪,后来想出来了原因:英语分高是因为我读的汉语小说比他多、语文比他好,阅读理解能力就强很多,一篇短文即使三分之一的词不认识,我照样能把意思给顺出来,还能更好的理解考点。

前阵子看过一篇科普文章也提到,现在的大学数学系里,往往会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的语文能力好,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更强。

语言的重要性无法否认。


“红旗下的蛋”与绘本儿童

我的儿童时代的读物,归纳起来有几点特征:

1.语言为主:因此让孩子更早的接触成体系、强调逻辑性的语言文字。

2.语言的成人化:这的确也有我们国家“革命传教“的需要,会把大量的成人故事(甚至阶级斗争)、以成人化的语言讲述给孩子听。从小就灌输一些革命和“仇恨”的确不太好,但是语言和故事逻辑的成人化却是个好事情, 其思维和信息的复杂度是远远超过喜羊羊这类简单化逻辑产品的。

反观儿子的那些绘本,往往厚厚的一本,看完后发现传递的信息可能不够写一个自然段,信息非常淡薄、逻辑非常简单,只是通过花里胡哨的画面给你刺激,打个比方:就是一个烂故事、找了几个养眼的大明星来讲给你听。

为什么这样?自然是市场使然,我不是经济学家,在这里也没必要细致分析原因了,只是说下这个现象和结果:结果就是这堆“读图”儿童,对逻辑性强的知识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感官强刺激越来越依赖。

从小吃辣椒的孩子,其实已经丧失了成为一个味觉细腻的美食家的可能性。


今晚睡前,我还是继续和他一起读那本文字版的《星球大战》吧,文字书的价格相对来说的确远远低于那些绘本,但是这里有着一个完整的宇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我爸爸》:对爸爸的描述,孩子很有共鸣 (英)安东尼·布朗著、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的图大而夸张,文...
    幼儿园胡老师阅读 2,524评论 0 12
  • 今天去人人网(老想打校内)换头像 顺便欣赏了一下以前的留言 直接点的尾页从最后一条开始一页一页往前翻 看着好几年前...
    fogforest_c阅读 114评论 1 0
  • 心芬芳/文 “我已是满怀疲惫,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故乡云,为我洗尽沧桑……″ 坐在奔驰的列车上,这首歌仿...
    心芬芳阅读 515评论 26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