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协华《戊戌留须》赏析
甘肃武山 陈中杰
陈协华《戊戌留须》赏析
其一
屈指年华半百分,怕随俗尚囿浮闻。
须留卌六虽无据,此事何妨我亦云。
其二
须眉事本属男儿,从此赤黄莫问伊。
唯有吟诗防捻断,春风秋月好培滋。
其三
鬓发苍苍须尚无,恐招闺怨怨夫夫。
任凭妾看耶颜色,忍把卿卿呼老奴。
其四
涂抹终嫌逊后生,本来面目不须更。
挥毫费尽染髭力,明镜当前止自惊。
作者介绍
陈协华(1854——1911)字实笙,甘肃伏羌(今甘谷)礼辛陈庄人,光绪乙酉科举人,官中卫教谕,凤翔、长武、洵阳、山阳、户县知县。
作品赏析
在光绪乙酉科乡试中,陈协华荣膺甘肃中式第九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可以入朝为官的举人。他在乡试朱卷中答到“子曰:‘君子不器’ ,器与言胥贯以德。”
陈协华自幼慎言敏行,广拜良师勤奋学习。31岁中举后,不论当中卫教谕,还是当陕西七个县的知县,他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民生,兴教育人。他是个低调的人,饱读诗书,频作辞赋却不事张扬,因此其诗文及墨宝留存较少,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竹坡文集》《竹坡诗集》《竹坡联语》窥探其激情澎湃而又恪守礼教的内心世界。
陈协华在其组诗《戊戌留须》中写道:“须留卌六虽无据,此事何妨我亦云。”虽然男人四十六岁留须的说法无据可考,但作者愿意随大流,在半百以前蓄须明志。陈协华认为留须是男人的事,留了胡须就不在承担家中的重担,可以一心一意沉浸书海,吟诗作文,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在旧社会,有钱人往往在年轻时就结婚生子,因此当他们到达50岁左右的年龄时,通常已经有了儿孙满堂。50岁在民间俗称为“上寿”,是一个重要的生日。然而,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蓄长胡须,社会上就会认为他没有老人的样子,可能不会给予他老人应有的尊敬和地位。在旧社会,蓄须被视为一个成年男子的象征。胡须的生长与性成熟、阅历和社会地位有关。蓄须被认为是一种成熟和尊贵的标志,也表示一个人在家族和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因此,当一个人到了50岁的年纪,如果他没有蓄须,社会上常常会认为他还没有达到老年人的地位,可能不会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敬重。所以人到半百之年还没有留胡须,会被妻子认为不老练,不受人尊敬而经常在耳畔抱怨。
作为知书达理,为官数县的陈协华,乐意被老伴呼叫“老奴”(过去甘谷女人喜欢把丈夫叫老汉)他心中豁达,不畏衰老,因为他明白自己怎么打扮都比不上年轻人,所以他乐意以真实面目示人(涂抹终嫌逊后生。本来面目不须更),他想倾尽全力,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为官之道,夫妻之乐化为文字。“挥毫费尽染髭力,明镜当前止自惊。”古代男子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力壮,富有生机,会头上戴花,脸上涂膏,须发染黑。陈协华则把这些精力都用于书写文章上,看着明镜里日渐变老的容颜,只能暗自惊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遵循礼制,醉心笔墨,不虚伪,不炫耀,是陈协华的初心;读书有成,为官清廉,建祠堂,睦亲邻。是陈协华的美德。读其诗文,继其伟志,建设家国,是我辈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