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母婴观察课,观察视频中,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颤巍巍地扶着草地旁的围栏,一小步一小步蹒跚地独立行走,好像下一步就要摔倒。可是,即便这样,妈妈只是在离孩子一米远的地方,耐心地静静地看着他。
孩子走了一会儿,又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伸出稚嫩的小手,抓起几根青草,一遍遍触摸,他的小手指感受着青草的柔韧的质地,微微的润湿,以及带着泥土的气味……
这一刻,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母子身上。
全程中,母亲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他回头目光寻她,她报以鼓励的一笑。
这一刻,在孩子记忆中,会留下印象吗?当然,他只有一岁,似乎不会记得这个事件。但大脑却会牢牢地印刻所有感觉器官在那一刻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温度、气味、声音、颜色、触感、情绪、母亲的表情、声音、阳光……所有这一切,在这个慢节奏里,被深深地刻进了大脑的回路。
成年后,我们不记得一岁时发生过的那件事,却能在某一刻,如此深切地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满足,回味无穷。也许我们管它叫“美好”。
无数个这样慢回路的印刻,塑造了我们关于美好的记忆。当过去与现在在某个时点重叠,或者仅仅是部分重叠,大脑便释放出幸福的味道。
课堂上,当我们在讨论视频中母亲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讨论自己急不可耐想去帮助孩子的“反移情”时,老师说,大家有没发现,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是慢的。
一语惊人!是啊,所有美好的记忆都是慢的!
电影镜头中,一个故事,往往从几个极慢的镜头开始:林间散落的几束阳光,微风翻过的几页书卷,女孩子手上一枝带着露水的栀子花,男孩奔跑过后额上沁出的汗水、鞋上沾着的泥巴……这些慢镜头,缓慢地展开,足以调动观众各种感官记忆,细细地回忆起某些与你自己相关的、记得或不记得的场景、人物、情绪、情感。
时间够慢,才能更充分去延展,从而容纳更丰富的内涵。
我也常想起某些难忘的时刻。
初恋时,男孩向自己伸出的那只手的温度,他握着自己的力度,我脸上血液上涌的热度,以及心跳的速度,也还会记得当时星空,路灯温暖的光晕,以及走路时,裙裾在风中飞扬的样子。
是的,之所以称作“时刻”,因为客观意义上的时间并不长,半小时,几分钟,甚至只有数秒,但却因为有着无数的细节、情感因子,而成为记忆中格外深刻、丰满的一大段。
所谓瞬间即为永恒,大概就是这种体验吧!
于是,我想,生命的客观时长究竟多长,也许并不重要,而是我们能拥有多少这样缓慢、丰满、深刻的人生体验才更值得思量。所以,当为人父母时,也不妨让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慢——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