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时空对话]
这一章实际上涉及到了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并不是说老子不重视生活实践、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自己关在家里空想,相反老子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
这只是一种强调的写作手法,目的是想告诉人们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要重视理性认识和间接知识。
老子认为人们仅仅依靠感觉经验来获得‘道’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认识事物更重要的还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也就是我们说的感性认识要经过去伪存真、逻辑推理然后提升进入到理性认识才能够全面透彻地认识和把握事物。
老子特别注重自我修养的功夫,认为人们应当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因为‘道’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所以人的求知探索要向内,而不是向外。如果向外探索就会出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相反结果。
因此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