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每天都在喊:“时间不够用啊。每天忙到飞起,可还是一堆事做不完。”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缺时间。可真相是:我们从来不缺时间,我们缺的,是选择的能力。
想想看,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谁都没多一秒。可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同样的24小时里,既把工作做好,又能健身、陪伴家人、学习成长;而另一些人,光是刷手机、开无效会议、瞎忙应付,就已经筋疲力尽?
时间的长短没差别,差别在于:你把时间花在了什么上。这就是人性的一个底层规律:因缺有需,趋利避害。
我们总是容易在“短期舒服”上做选择,而不是“长期有益”。刷手机比写报告轻松,打游戏比看书过瘾,答应别人比拒绝别人更安全。于是,时间看似被“消耗掉”,实际上,是被错误的选择偷走了。
所以,你感觉自己缺时间,本质上是你没有能力在当下的诱惑和长期的利益之间,做出取舍。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有个朋友想学英语,每天都说:“我太忙了,没时间学。”可你要真跟踪他一天,你会发现:上班路上刷短视频40分钟;午休刷微博30分钟;晚上追剧两集2个小时。
请问,他真的缺时间吗?没有。他缺的是:把“刷短视频”换成“背单词”的选择勇气。
再看看另一个案例。我认识一个创业者,每天时间被团队、客户、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压得喘不过气。他对外人说:“我没时间思考战略啊,太忙了。”
可真相是,他不敢放下手里的小事。他害怕授权,害怕别人做得不如自己。于是,他宁愿把时间浪费在盯报表、回消息、跑腿上,也不敢真正抽出两小时思考业务方向。你说他缺时间吗?不是,他缺的是:把“瞎忙”换成“真正重要的事”的选择能力。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逻辑:时间是有限的 → 所以必须做选择。但人性会本能地趋向“眼前舒服”,而不是“长期价值”。于是,大多数人都在“忙” → 却没真正走远。你看,这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人性选择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一个比喻:时间就像一条流水,你拦不住它。但你手上有一个桶,你能决定装什么水。有些人装的是泡沫(娱乐、应付、瞎忙),看似满满当当,一拍就散。
有些人装的是沉甸甸的石头(成长、人脉、核心项目),虽然少,但能一直沉淀下去。差别不在于水有多少,而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来装满你的桶。
那么,为什么普通人总是做不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人性里有两个陷阱:
因缺有需 —— 越是匮乏,越容易被即时满足绑架。比如你觉得无聊,就疯狂刷短视频;觉得孤独,就沉迷八卦;觉得焦虑,就买一堆课程收藏。
趋利避害 —— 你会下意识逃避痛苦。学习是痛苦的,拒绝别人是痛苦的,专注一件事是痛苦的,所以你宁愿“假装忙碌”,也不敢真正直面那个更难的选择。
但反过来,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把选择的标准从“舒服不舒服”切换到“值不值得”,你就会发现:你根本不缺时间,你只是缺了一套过滤器。
真正的高手,都有这个过滤器:这件事是不是核心?它能不能产生长期价值?如果只能做一件事,它是不是那件最重要的?他们敢于拒绝、敢于取舍,敢于让日子“看起来不热闹”,却保证每一步都往前走。
所以,当你再说“我没时间”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是真的没时间,还是我没选对事?
答案往往会让你哑口无言。因为所有你以为“没时间做”的事,其实都是你“不敢做、不愿做、不想做”的事。
最后给你一句点破的话:你不是缺时间,你缺的,是做艰难选择的勇气。
当你学会选择,时间才会真正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