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作群今天的作业主题是思维乐趣。我拿捏着这个题目闭目沉思须臾,然后觉得比起谈“乐趣”,我更愿意从个人经验出发谈一谈“思维方式”的话题。
室友曾经说起过她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来找她诉苦,她耐心地倾听、劝导、分析、建议,然后朋友频频点头成称诺。她以为自己一番话还挺有用的。结果过了一会儿朋友又来找她,还是原先的话题,依然陷在各种纠结里。她再一次倾听、劝导、分析、建议,朋友杂乱的思绪又暂时得以安抚。当同样的情况出现第三次时,她终于失去了耐心,然后无奈地问我:为什么她就想不明白呢?
02
去年,我在出差期间参加一个内部讨论的工作会,在场每个人轮流发言。轮到一个资历较老的前辈发言,她开始侃侃而谈,绕着会议主题“盘旋”几句后就开始说开去,从相关人物A说到B,然后说起B又让她想起另外一件事,又扯到人物C、D、E、F、G……,基本上这个圈子里的人都被她点了一遍名儿。可在她严重超时的发言中,很难找到她话语的核心意思。可谓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就是听不见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这以前,如果我在会上碰到这种发言嘉宾,肯定会心生厌烦,然后用“走神儿”的方式让自己从那种无聊状况中解脱。但当时我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放下评判,去观察。这种态度的选择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不再有任何抗拒的情绪,专注地听她发言,去观察话语背后的思维方式,结果捕捉到很多我以前没发现的信息,比如她的价值倾向、思维模式,甚至关系模式。一席话听下来,我简直可以画出她生活的图景。这次的体验对我的启发很大。
03
回到第一个故事,我跟室友说:与其听她说什么,不如去观察下她的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头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她的朋友产生了某种感受和念头,然后马上就有另一个压制的声音出来反对她。她在两种声音的拉扯争斗中筋疲力尽,失去勇气,宁愿回避也不要面对这个问题带来的内心冲突。从她的故事中可以辨认出这样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是根植于她生活的土壤一点点“长”出来的,会牵涉到重要关系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如果她没有觉察力看到这种思维模式,你只是给她一个答案,她很难接得住。
04
拉拉杂杂地讲这两个故事,其实是想写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点经验:如果我们在对话中过于关注对方话语中的内容,包括语气、暗含所指等潜台词,容易陷入信息的对错中,很难不去评断和动情绪。我自己在学习“非暴力沟通”中就常常做不到不评判,也很难克服情绪困扰,后来想起这两个小故事,似乎明白了一些:试试在对话中保持专注,同时拉开一点距离,去观察对方话语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透过这种觉察力看到对方更深层的原因和需求。在话语背后未说出的部分,也许才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或者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所以呢,别光讲道理,练习觉察力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