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十四五” 规划即将收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十五五” 规划建议,为下一个五年发展锚定航向。这一承前启后的五年规划,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点,既是 “十四五” 开局成果的巩固拓展期,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力期。从科技自立自强到民生福祉升级,从产业体系重构到改革开放深化,“十五五” 规划以系统思维勾勒的发展蓝图,不仅彰显着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战略定力,更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注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攻坚纲领。
筑牢发展根基,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作为迈向2035年目标的 “中间接力棒”,规划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将 “夯实基础、全面发力” 的阶段特征转化为具体实践路径。在实体经济领域,巩固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预计未来五年将催生10万亿元级传统产业升级空间与数个万亿级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从川藏铁路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数字信息网络到绿色能源基地,立体化网络正打通发展堵点。通过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 的创新思路,在完善交通、能源等硬件的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既破解传统投资瓶颈,又为长期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实现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双重提升。
激活创新动能,以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发展瓶颈。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与 “卡脖子” 技术挑战,十五五规划纲要将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列为核心目标,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加强高性能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推动机器人、大模型等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在前沿科技领域,聚焦氢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方向,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先机。十五五规划更注重创新生态构建,通过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十五五” 期间通过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有望在更多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厚植民生福祉,让现代化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从“十四五”建成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到 “十五五” 提出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十五五规划始终贯穿 “民生为大” 的发展理念。在收入分配领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消费升级方面,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强大国内市场衔接供需两端,让惠民生与促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既要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也要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让不同区域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更具温度的是,规划将社会保障从 “广覆盖” 推向 “更公平”,在养老、医疗等领域精准补短板,比如扩大外商独资医院开放试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发展成果以可感可及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五五” 规划的蓝图已绘就,攻坚的号角已吹响。未来五年,我们既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更要把握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既要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余项改革任务,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性突破。当每一项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每一个发展目标落地为民生实景,“十五五” 规划必将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决定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