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孤独是个老朋友了,对我而言。
中学时期,认识琦之前我甚至不太懂得一段亲密关系会是什么样的,印象里那会儿常干的事,不是在教室里坐在自己位置上看着别人发呆,就是在田径场上望着蓝天傻啦吧唧地安慰自己孤独也是一种美。和琦形影不离的那两年多里,我开始和父母之外的人有了金钱往来,开始跟人互送礼物,跟人约定未来……她的出现,像一束射入我单调生活的五彩的光,让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更为真实。
隐约记得,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里,我们坐在田径场旁的树荫下约定过,毕业后读同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开一家小小的卖动漫周边的店,而我,在她店门口摆个小摊卖吃的,没客人的时候,就凑在一起扯扯闲谈。不过,高考结束后我们终究还是去了不同的大学,不久前我们再一次谈起未来,都感到有些迷茫。
大学已经过了两年半,我们的共同记忆主要还是高中的那些,每次难得见上一面,也不过走走逛逛,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但那样也够了。她一如既往地过着欢乐而孤独的小日子,而我,一头扎进了更深的孤独里。
我曾以为的孤独,是无人陪伴,可后来却发现,真正的孤独是满肚子心思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毛姆的这段话把我囚禁在铁塔里,难以解脱。
E·M·福斯特也说:“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来都没办法相互了解,从来都不会有完全的洞悉或是完全的忏悔。我们只不过大略地相互认识,途径只有外在的迹象,而这对于人际交往甚至建立亲密关系也已经足够了。”其实这段话他是针对小说中的人物来说的,后面还有这样一段:“可小说中的人物却能完完全全地为读者所了解,如果小说家想这么做的话;他们的内在生活就像外在生活一样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我们可能准确感知到的,永远只有自己内心的一切,而这许多东西,连准确表达出来都成问题。对于其他人,仅通过外在的迹象去判断一个人的秉性,实在是愚不可及——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就算坐着不动也有满脑子想法——又别无他法。
由此可见,孤独是人的天生属性;我对孤独感受最深切时,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副图画:我在某条路上走着,周遭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常又动人,却让我感到与自己毫不相干。那场景无异于将一个人扔进一团漆黑,或者丢在某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凄凉得可怕;所以人的天性里有着对热闹的期盼,对陪伴的渴望。我们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个支持,我们需要感受到其他人的存在——那种对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没有的,当我放寒假回家——终于结束了那种以一个人泡图书馆为主的生活——和家人在生活琐事里的互动带给我不少的触动;可越与他们相处,就越感到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不会考虑其他太多的东西,只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以为你好为理由告诉你,你到了这个年纪,该怎样怎样了,还没有反驳的余地;这让我很烦,又有些无奈,因为包含在那份劝解背后的善意是真的,温暖的。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容易让人产生浓浓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可总有那么些人更愿意坚持己见,想要尽可能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活,比如我;于是产生矛盾成了难以避免的事情,趋利避害是任何生物的天性,最难过的时候,会觉得孤独终老也挺好,但仔细想想可能出现的画面,又觉得十分可怕。
一个人最为深刻的孤独不是不能被陌生人所了解,而是不能被最为熟悉的人所认可。我们能做的,至多不过是通过时间,通过一次次的行动和言语和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相互了解。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牵挂都失去了目的地,那么人活着,又还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