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个人生活攸关的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在这生死参差的人间谋社会的完整,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会一定得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使死者尽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来填补他们的遗缺。新人物的供给,依我在上文的分析,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为的保障了。这个人为的保障就是生育制度。 ——费孝通《生育制度》
先说结论,不远了。
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出炉,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战略有两个重点,一是优化生育政策,二是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目的就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们今天说的显然跟第一个重点有关,生育政策的优化必然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的一套组合拳,涉及生育、养育、产假制度等等,其中,规划史无前例的提出“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从产假到育儿假,是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生育、生产是女性特有的,而育儿是没有性别的,育儿假的提出(育儿假本不是个新词,这里指上升到官方政策层面),引导男性加入进来,作为育儿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强调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和权利,如能实现,不论在家庭、职场和社会层面,都对性别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深刻影响。(说到这儿,你心里怎么想,有没有为这个进步拍起小手?)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曾在相关问题的答复中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群众生育养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男性休产假的比例应会逐渐提高。”
从观念到行动
此前就有两会代表林勇建议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由夫妻合休,并延长产假。这条建议当时登上了热搜,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和支持。然而企业负担的加重、生育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可能是不可逃避的。对此,国家卫健委是怎么回复的呢?——延长产假目前还是有争议的,假期不是越长越好;强调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没错,先争取实现夫妻合休产假,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适时推动延长产假。对这个回复,林勇并不是很满意,认为当前的人口形势已经足够严峻,再观望就迟了。
一方面是学者的焦急,基于专业研究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是当政者的冷静,基于通盘考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良性的博弈。一个个建议提案就像一个个迫切长大的孩子,在和当家的母亲诉说着。真要实行一项改革,是努力做到帕累托最优、不伤及任何一个孩子,还是小心翼翼的分好蛋糕?哪一个都不容易,劳动者权益的另一头连接着企业负担,社会福利的另一头连接着经济增长,治大国如烹小鲜,盘子太大,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抓紧时间,论证、论证、再论证。
如果你问我站在哪一边,我是学者派的,毕竟不当家,不知当家的难。不过,当我们听闻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有着令人羡慕的假期和各种眼花缭乱的福利,垂涎之余,看看就罢了,一来,表面好不一定真的好,二来,我们也不可能奉行拿来主义,不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的高福利只是一场拖垮自己的狂欢,ps作为高收入美国竟然没有带薪产假制度,只能是。。。不提也罢,毕竟和我们初心使命不一样。
2021年5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带来了“三孩”政策,专门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提出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鼓掌)
那么我们目前的形势到底如何呢?
一看社会——费孝通说,“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
根据七普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生育率为1.3(全称叫总和生育率,通常反映了女性在育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总数),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一般来讲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国际上通常认为1.5是一条“警戒线”,持续低于1.5,就有可能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如果持续下去,也就是一代比一代生的少,有人口学家预测,中国人口可能会在2025年左右出现负增长。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再过去的几十年,也在设法提高生育率,但是似乎没有成功者。“生育”这项被费孝通称之为“损己利人”的事情,一两个单点的政策未必奏效。不过,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因为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别国做得到的我们能做到,别国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再看个人——正如社会始终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之间博弈盘旋,作为个体的我们终其一生在劳动和生活的两条轨道上来回穿梭。
我们的带头人早就理清了两者的关系,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而今勤劳的人们自嘲为“打工人”,为什么不是“生活人”、“理想人”、“探索人”、“解放人”?是不是有些忘记了来时的路?卷入到了宣扬奋斗的996、拼时间、拼身体、拼房、拼娃各种拼而停不下来的车轮里,无甚可拼或者拼了也没结果、感觉性价比不高的干脆躺平,我就不生不养、不买房、不消费,以不变应万变。年轻人是不是还保有自主的、有掌控的生活?还是,只剩下一张柴米油盐的门票?
尽显疲惫和无奈的“打工人”或许需要权利的滋养,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资本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养育、陪伴孩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不要让这件事情只能停留在二选一的境地,转身奔赴职场,留给孩子一个背影,交给老人、保姆、托育机构,结果就是,这件美好的事情在庇护不周的情况下不得已打了折。资本不会天然对劳动者温柔以待,倘若父母育儿假能早点落地,我相信广泛惠及的劳动者们一定倍感振奋,重获温暖和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