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自画像的奥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些句子会让人感到触动心弦,有些观点恐怕没办法沟通。带着自我独立之精神读书,是享受自由和知识的最好办法。

有时候,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观点的确需要更新换代,但有些关乎人性和真理的观点却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带着辨证的眼光看书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最近在读《与岁月和好》的灵修书,发现虽然作者身为著名牧师,但其内心亦有许多的挣扎,否则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今天,看到一副伦勃朗的自画像的解读,心中有所感触。如此颓靡、悲伤、似乎被生活担子压得难过的自画像,大画家竟然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脆弱展现了出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中对这副画的解读如下:

二战时我住在英格兰,光景贫穷凄惨。我妻子比我年轻勇敢,她说:“让我们去美术馆散散心吧!”

当时,全世界都遭受战火的蹂躏。不止伦敦被轰炸,每天都能听到别的城市也被破坏。一个荒芜、破败、崩坏的世界,变得更加贫困、悲哀,真叫人悲愤。

我在美术馆看到伦勃朗最后的自画像:看起来如此丑陋、沮丧、可怕、无望,却是一副绝妙的画作。

那时我立刻想到:一个人竟然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凋萎,此外看不到其他事物,然后把自己画成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多么神奇、多么特别的画像!

我从这幅画中找到了勇气,也拾回了年轻的活力。我不禁脱口而出:“圣哉!伦勃朗。”的确,我的人生要感谢那些艺术家。

这位艺术家诚实无伪的自画像带给人类新生命,从光顾的角度而言,没有比此更传神的描绘。伦勃朗笔下的63幅自画像,不仅是“研究情感呈现的典范”,也是“透过他最内里的性格为途径,对灵性的一种追求”。伦勃朗觉得如果他真的想看穿内里的奥秘,就必须进入自己内里的奥秘,进入黑暗的地窖,如同进入光明的房间般。

如果我们不愿意一再重绘我们的自画像,就不能够去关顾别人。这不是病态的自我迷恋,而是对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者的一种帮助。要去关顾他人,就必须将脆弱的自我呈现出来,作为他人获得医治的源头。

由此可见,我们先要让自己完全被看见,这种将脆弱无所畏惧地展现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想要关顾之人的信任。如此毫无遮掩的敞开就是希望对方能够感到安全,从而愿意分享自己的困窘。

想要医治别人的问题,就要先面对自己的困扰。有时候,我们越是躲避内心的黑暗,越容易被其缠绕,而无法真正地将忧患摘除。

有神的照料,我们面对问题时会更有智慧和恰当的方式,而不至于陷入罪。

我们需要人的扶持,更需要神的光照。信主是克服己身力量的源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