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重镇因何而建?万里长城第一雄关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明朝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2、时间跨度:1368年—1644年

3、重要名词:北伐蒙元 十三塞王 九边重镇 山海关 雁门关 马市互贸

4、重要人物: 朱元璋 朱棣

明初北伐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进一步控制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从1370年起至1390年间的二十年时间里,共发动了八次北伐战争,以便肃清北方长城外的蒙元残余势力。

朱棣继位后依然沿袭朱元璋削弱蒙元的北伐战略,先后于1410年至1424年发动五次北伐,使蒙元势力进一步削弱。


分封塞王

在北伐的同时,朱元璋着手建立防御体系,他在组织修缮北部边境长城的同时,于沿线险隘要塞之处建立防御关城,建立军事卫所制度,并设立藩王制度。

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他的十三个儿子做藩王,依次是北平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建立了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因为十三个藩王共同镇守着边塞,故也称之为十三塞王。

明成祖的收缩策略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他自己之前就是一位藩王。他非常清楚藩王的实力和对皇朝潜在的威胁。

在他任内以及随后的仁宣时期的皇帝,采取了逐步将藩王管辖区域化小和将北疆卫所内迁,放弃了原先深入到蒙古境内较远的部分区域,整体上把防御线收缩到长城沿线。

九边重镇

上述的防御体系逐步演变,到了明朝孝宗弘治年间,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北方势力作战的最后的重要防线,保卫着首都北京以及中原地区。

人们熟悉的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雁门关、嘉峪关都是这条防线上最著名的关城。

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属于辽东镇,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山海关是在明太祖时期修建的。它连接着中原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扼守着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

山海关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关城,而是一个城堡群,主要由七座城堡组成。

据人们推测,当年魏武帝曹操就是在山海关附近登上了一座高大的礁石,仰察天象,东观渤海,一时豪情万丈,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

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所处的位置是在山西省吕梁山脉的北支云中山,再向东北延伸与北岳恒山相接的部位,海拔1500m以上。

据《山海经》传说,每年春天南雁北归,飞到雁门关上空盘旋半晌无法越过,要到夕阳余晖时才能够过关,因此得名雁门关。

历史上从商周开始,历经汉唐宋,雁门关一直都是中原防御匈奴、突厥、契丹等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关塞。古代就流传着“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俗语。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形象生动地书写了雁门雄关的豪迈气势。传说宋朝的杨六郎,正是在雁门关内外与辽军作战。

到了明朝,雁门关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九边重镇的防御体系,雁门主关和关外的两关两城构成了完整的关城群。明朝雁门关重建以后,因为地势险要,巍峨险峻,成为古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最佳注解。

明朝与蒙古的经济交流:互市

九边重镇主要是用于军事意图,但中原和北方没有战争的时候,沿线的关城却承担起经济交往的重大作用。关城内外附近是多民族聚集区,有许多农贸市场,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九边重镇长期驻守着八十万军队,养着三十万匹战马,形成了巨大的军需市场。开市时,官方以买马为主;官市之后,“听民私市”。关外人急需内地的粮食、棉织品、茶叶和手工业品,关内百姓则主要购买马牛羊和皮毛等货物。

以大同镇马市为例,于1438年开设,受到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等军事冲突影响,双方的互市时断时续。

我们遥想当年晋商带着驼队往来边贸的身影,似乎可以听到回响于大漠上空的悠扬的驼铃声。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