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元翔(微信:Youngdream95)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疑问?有时候看演讲或节目,总觉得台上的人讲的,我也可以明白呀,凭什么他做的事情那么牛逼,而我却还是个loser呢?
为什么你明白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面对这个让人永远 困惑的难题,我仿佛前几天看到了答案! 一位牛人说:因为你懂得是道理,而不是知识!
醍醐灌顶!
这句话仔细品读,真的好像是发现去往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过好这一生需要的并不是道理,而是知识,所以你懂得再多道理,和过好这一生都没有任何关系!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讲过一个故事:普朗克的司机——这个故事进入我国后,在流传中被篡改成了爱因斯坦的司机。因为许多中国人不知道啥叫普朗克,但都知道爱因斯坦。普朗克的成就,并不亚于爱因斯坦,他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讲了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象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但是这种表演,对当事人,并没有任何帮助。
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确实如此,为什么有的人说话一听就特别让人信服,有的人只是个表演者呢?这两种人谈话时有个最明显的区别:前者会说:我以前做什么什么的时候,怎样怎样。而表演者会说:“我有个朋友怎样怎样”。大多数的事情,是你做过之后,再来讲述才让人觉得值得信赖。你大学毕业之后,再回顾大学的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特别清楚,因为你走过那些路,你知道道路上的崎岖以及它通向的终点。
硅谷中特别喜欢那些失败的创业者,这些人再次创业或者加入其它公司的时候特别受投资人或者HR欢迎。为什么?首先,能在硅谷创业,说明他们的基础能力是没问题的。其次,创业失败的过程中,他们能清楚的感觉到市场中导致失败的因素。总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仔细想想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事,特别是你从没做过的事情,你不知道如何走向成功,只有你踏踏实实失败过,才能知道如何成功。当然,我这并不是说做事必须以失败为标准,而是当你do something 的时候,失败是大概率的,当你做成功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因为你的成功肯定是有很多人帮助你的,而当你失败的时候,你得到的是独一无二的知识,这是只有失败才能带来的财富。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大佬开始走“网红”路线,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讲述企业或个人曾经的故事。马云、雷军、刘强东、董明珠、王健林,甚至连一向以低调著称的马化腾在网上也金句频出。其实公司的老板出来站台,让公众熟悉,对树立企业形象有明显的影响的。比任何代言人都要强的多,当然这得公司老板自己很有人格魅力!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比如马云。受众在不自觉地过程中就将老板的形象嫁接在一起!比如提起苹果,就会想起乔布斯那副追求极致的神态。提起万达,可能大多数人会想起王健林“一个亿小目标”的土豪既视感。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这些大佬仿佛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遥不可及的故事,但对于他们来讲,可能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
所以为什么说,你懂那么多道理却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说的道理是别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有一天你做了哪些事也总结出来相同的道理,可能你离过好这一生就不远了!
想起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