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一些题外话。
从恐怖片的发展史来看,观众的口味也不是一直都那么重的。相比鲜血淋漓的《电锯惊魂》,最近的恐怖片套路正在朝着更加深层的“精神恐怖”转变。这种转变从内容到形式,已经成为了恐怖片界的一种潮流。原始的恐惧已经越来越无法撼动现代人日益强大的内心,他们越来越大的压力也只能通过一些更加“刺激”的恐惧体验去予以纾解。暴力美学渐渐从恐怖片的主流之中退场,转而取代它的是更加日常,更加容易引起共鸣的恐怖。
比如恐怖片的大师之作《闪灵》,就是旧式恐怖片的代表。一家人住进被暴风雪包围的山庄,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为观众带来了天生的绝望感。父亲受到恶灵的蛊惑对家人拔刀相向,这是身边人“叛变”带来的强烈不安全感。父亲向家人施加的暴力和他带来的死亡阴影无疑是全片的主题,但《闪灵》之中也有其他的恐怖元素:父亲杰克只在手稿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着“杰克发疯了”,父亲打开酒店房门看到的浴缸中腐烂的女尸……精神恐惧,在此时已有端倪。
如果想要最大化精神上的恐惧,就需要最大化观众的临场感。日本经典恐怖片《咒怨》系列在这一方面做得尤其出色。一间普通的屋子却发生了命案,车祸后本应流产的孩子却依然完好地留在自己的肚子里……相信这个情节会让许多人脊背一凉。正如获奖的恐怖短片《lights out》,关灯之后,黑暗之中会有什么你看不见的东西?仅仅两分钟的短片,带给人的恐惧却难以名状。前段时间得以在国内上映的《忌日快乐》和《寂静之地》,以及一度名声大噪的《恐怖游轮》,用的都是这种手法。无限循环的时间线,一出声就会死的特殊设定,恐怖片也开始运用创意,直接攻击观众的精神了。
然而正是这种套路风格的转变,使得许多恐怖片接受不能人士对恐怖片更加敬而远之。既然已经分析过人们看恐怖片的目的,那不敢看恐怖片的人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深层原因而选择规避它呢?
想象力丰富并不是“胆子小”的唯一原因。他们害怕的不是恐怖片本身,而是恐惧带来的大脑空白,带来的理性剥夺。在惊恐之中,缺少冷静的人们思维能力就会下降,转而变得惊恐,焦虑,不安。“胆子小”的人们并非是因为想象力丰富,在被吓到的零点几秒钟之内,能想出什么惊为天人的恐怖事物?他们之所以容易惊恐,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更加脆弱。他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对眼前的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换言之,如果他们真的身临其境,也就无法依靠理性增大自己的存活几率了。或许他们的恐惧不是单纯来源于眼前的恐怖情节,同样也来源于“要是我在这种情况下……”的共情能力和对自己存活几率的不自信。
恐惧是人人都有的正常情感,用于保护我们;恐怖是某些事物具有的性质,来源于我们的定义,同样用于保护我们。恐怖片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们恐惧感为何物的工具,同样也能够用于训练危急情况下保持冷静的能力。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看来找刺激的(误)。
(以上仅为个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