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除了丰厚的文学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活积累外,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也是一切之源头的,是发端于幼年对生活与世界的敏感和好奇,或许就是“心比比干多一窍”。从同时期的沈从文和宗白华对其的年少时种种心绪的自述中,或许可以得到借鉴。当文人年少,或疯狂玩闹,或忧郁安静,都如此不同凡响。
沈从文在而立之年出版的《从文自传》,回顾了他在人生头20年的经历。他出生于湘西小城的军官家庭,全家人都希望他能成为继他爷爷之后的又一个“将军”,而年幼时的沈从文却毫无将帅之志,也没有坐定学堂的心思。好记性的他毫不在乎学校里的方块字,却对生活我们觉得普通平凡之物充满了疑惑,他好奇“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蒙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他发愁“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整天只想着怎么撒谎去逃课乱逛,挨打以后继续逃课,绝不“悔改”。如果不能逃学,他就“做梦”,被罚的时候去幻想,反倒十分快乐。他爱绕远路上学,看针铺老人磨针,大胖子皮匠上鞋,苗夫人打豆腐,冥器铺子贴金傅粉,连铁匠铺“关于任何一件机器的制造秩序”也不会弄错。因为他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之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中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正如他爱和伙伴偷偷泅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水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的童年,是“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小学毕业后当兵,四处随军驻扎,依旧探索周遭万物。湘西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妇孺市井、喜怒骂笑,早已深深刻画在了那个幼小的心灵。沈从文不光是好奇着光怪陆离的一切,更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和为之不顾一切的痴狂。他好奇着所有“古怪”的事,且自发追寻积累,清晰记忆,才有以生活经历为原型塑造的鲜明真实的文学形象。
沈从文在《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写有豆腐铺老板将死去恋人的尸体偷挖到石洞里,同它一起睡了三天三夜的结局。王德威评论为一种“怪诞诡奇的趣味”,认为沈从文运用了一个新的叙事范式,即“使战争的荒谬与爱情的不可思议,哥特式的恐怖与军队生活的苦闷,彼此周旋”。而从作者人生经历来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沈从文十几岁随军驻扎清乡时期的真实见闻。几年后,他又跟从部队从湖南茶峒前往四川秀山,“这次路上增加了我经验不少,过了用些木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边城》即由此写成。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沈从文从小便有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极高的专注力,使他总能把握住生命中的转机。他在一位统领官做书记,得以有机会孜孜不倦地翻看旧画、《西清古鉴》和《四库提要》,借自然山水孕育性灵后,又受到人类智慧的启迪。后和印刷工头同住一间房,他又积极接受五四思想,在《新潮》和《改造》的影响中,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北京,从此改变了一生……
如果沈从文是赤着脚在泥土里打滚的野孩子,那么宗白华就是迎着海风沉思的忧郁少年。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理论之外,他亦有文学上漫长的创作实践。1923年,他在《我和诗》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他与诗歌的缘分,开篇即道“我的写诗,确是一件偶然的事”,但“回想我幼年时的一些性情的特点,是和后来的写诗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
他和沈从文一样,从小贪玩,不怎么爱读书,但对天生酷爱山水风景。童年的宗白华是安静的,他最亲密的伴侣是“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垂柳”,爱幻想这类流云,想做一个“云谱”。他似乎天生能够欣赏一种悲情美,在“事与愿违”的反差里驻步停留,十三、四岁的年纪便有“一种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和“一种无名的隔世的相思”,在“深切的凄凉”中获得难以名状的幸福,在箫声和笛声的孤寂里感到快乐。中学时,他便能在湖光峦影中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透明体”,这不就是一种物我合冥、天人合一的境界吗?17岁大病后他前往青岛,他将大海视作生命的象征,从爱云到爱海,审美的范畴也从优美囊括到壮美。他看见的大海是生气蓬勃且多面的,有星月也有落日,有狂风怒涛也有清晨晓雾。而其实宗白华在青岛半年没有读过一首诗,更没有写过一首诗,“然而那生活却是诗,是我生命里最富有诗境的一段”。他在不知“诗”为何物之时,就已经萌动着“一股宇宙的遥远的相思的哀愁”。
不论是田垄旁,还是海岸边,宗白华总能调动起灵敏发达的感官,感知到细微的变化,从而心泛涟漪。他是一个生性敏感浪漫的天才,拥有与生俱来的的诗性灵魂。而他的第一篇旧体诗作《游东山寺》中“人远山空万籁清”、“万树寒风鸟独徊”,带有鲜明的王维般的深远寂静,完全看不出出自十几岁人的手笔。这份诗性,时也让他很快融汇佛理、庄子、叔本华,开启哲学之旅。
至此来看,作家具有发达的感官世界、极强的记忆力、早熟的心智,更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那么是否作家就是天生的呢?这些特质固然可靠先天获得,但我们资质平凡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其实我们可以学着去慢一点,停一会儿,学着去体察世界。不过于看重一切事情的结果,不统一标准答案,不忽略个性和思考,关心事物的本真,扣问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就不会那么人云亦云,而是更接近作家一般,所作文章都来源自活生生的现实,言由心生,笔随情动。
我们正年少,就像个少年一样去放飞心中的鸟儿吧!它自由翱翔,在云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