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三 年
胡新开
已经过去了三年之久
经常想起 也经常忘记
三年前他和我讲的这个故事
想咳 咳不出 想咽 咽不下
想哭 哭不出 想笑 太悲怆
弃了笔 那孩子就自己爬纸上
纸撕碎 那孩子就把碎纸片
拼接成她自己的原样
呈现在黑夜中
她提着自己破碎的骨头
摸黑行走
找不到自己的葬身之地
时常在想 这跟我讲故事的老人
这些年是怎么熬过的这些日夜
会不会晚上经常一直睁着眼
幻想给她讲许多小故事
做好吃的白米饭 买新衣服
称她小棉袄 喊她乳名
这讲故事的老人
会不会在白天
看见质地上好的树木
幻想再找一个好的手艺人
制作一具小棺 刷上大红油漆
把她轻放在里面 获得永安
不要让邻居再看见
她弱小的身躯
再一次挖出来
制成各种肉制品
在阳光下晒着
一个时代的悲痛与绝望
20191225
龙安点评:
这首诗是在场者对当事人讲的故事(个人的经历)的一种复述,复述在三年前一位老人对他讲的一个故事。这首诗的题目《那三年》,不是指时间的某个阶段,而是一个时间跨度,是复述的产生所经历了三年的孕育,也就是说复述者从最初听到当事人的讲诉到产生用诗的形式复述给读者听所经历的时间。
一个是当事人在三年前讲的故事,一个是三年后复述者对三年前当事人讲故事的一种回忆,显然复述者也是三年前的倾听者,他在三年前听到这个故事而在三年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同一个故事从两个人的口中说出,而这两个人就是三年前的讲诉者与倾听者,只不过当年的倾听者成了三年后成了这个故事的复述者,而讲诉者成了复述中的一个回忆对象,他三年前讲的故事成了回忆中的内容。弄清了两个人讲同一个故事的不同关系,也就了解《那三年》这首诗的结构,它把一个故事纳入一个文本生成的形式中获得对这个故事的诠释权,来进行对这个故事的重构。显然,胡新开用了结构主义的手法把叙述的内容看成一个客观的事实,从而用主观的介入把这个事实作为分析的对象进一步演化出它包含的意义,通过文本的整合让意义进一步还原事实的真相。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复杂,讲的只是一位老人与一位女孩子的故事,但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而且没有发生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只有发生在故事讲诉中的时间,一个是三年前讲诉者的时间,一个是三年后复述者的时间,尽管这两个时间有着三年的跨度,但都是故事得以被讲诉的时间。这种时间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叙述上安排的巧妙是多么的合理有序。
对一首诗来说,不是它的内容有多重要,而是呈现内容的方式很重要。“只要有好的形式,就没坏的内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说过的一句话。因为形式是艺术得以表达的技巧,它关乎到写作者的风度与品格。
无疑,胡新开这首诗写得很成功,它体现了写作者无论是对题材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理解,都达到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经验与艺术认知在个人书写中的融会贯通。这种本领对诗学来说是非常有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探索,它努力把个人从历史中这区分出来,以差异性对抗同一性,以独立性来对抗群体性,重新塑造了诗歌的尊严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