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桌派》的节目里,开始看蒋方舟的书,这本散文集大概从三月份翻开到现在才结束。大概是因为同龄人的缘故,总是觉得看这样的文章离自己不远。有时感同身受,回忆童年;有时开阔眼界,从作家的读过的书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抬眼间,魔幻的2020已过去大半,而我也因为疫情的反复,假期充值成功。写上一篇的时候,有很多不开心,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认知系统有强大的消解能力,还是时间时最好的良药,总之一切都觉得还好。
这本书开篇从2009年的国庆开始,也为此买了一本十年前《新周刊》,为了看其中的建国特刊《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有50年代的激情岁月,60年代的饥馑动乱,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思想激荡,而蒋方舟所代表的1999-2009年代的青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刚出生的那个年代心向往之,大概也和小时候我亲爱的妈学习过一段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有关。记得那本厚厚的教材,翻开的第一篇就是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觉得那时的生活质朴且充满温暖的人情味,那时候住在父母单位的大院里,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疯跑,邻里间做饭缺东少西,敲敲门总能借到,也经常能分到大人为孩子们买的零食...... 后来搬上了楼,上了学,每天坐三四站的公车上学,上过奥数英语每周去上小提琴课。渐渐长大回味,那时真的是无比快乐的时光,小孩子总是有大把的时间去创造未来,这句话是真心的。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小孩,虽然一步步的意愿没有按照自己的安排实现,但该得到的总是在不多久就得到。2009年的国庆我在北京东四环备战高考,那时候不常出校门,也并没有什么举国同庆的感觉。直到2014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庆文艺晚会,2019年国庆70周年的大型文艺舞蹈史诗的参演。面对历史,我一次次泪目,真真实实感受到如今的繁荣下,是无数的先辈用生命为我们铺路。许许多多的道理我们很早就知道,但真正理解明白其中的含义,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在《前卫的民国》这一篇中,写到了人们总是在说曾经的生活美好,我们在书中追赶着曾经,但有一句话印象深刻:黄金时代永远在身后。无人能够改变的是,时代的火车往前开——拉着那些愿意的,拖着那些不愿意的。
刚刚读完最后一篇《家里的鬼影幢幢》,是一篇角度很不一样的关于家庭的解读,在明亮的对立面,是我们按压在心底不能揭开的人性。关于兄弟姐妹的争宠,隔代的过分宠溺,关于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父亲的生硬冷漠,恋童的根源,以及乳母的最早性启蒙等等。这些话题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极力掩盖的,以这样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出来,是极不容易的,让我们看到并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成长的另一个部分,就是知道在美好的另一面,一定是有阴暗面来平衡的。“生活本来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啊。”
在这篇不像读书笔记的最后,分享蒋方舟的后记中写到的一句话:“识其时,行其运,知其命,守其位” 来勉励自己,珍惜尚能自由表达的“时”,守着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