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节,就有一个麻烦,怎么处理这些月饼。
不是买的,现在自己买月饼的恐怕很少了。都是发的,或是什么银行、保险公司之类送的。包装都是很漂亮,设计也精巧,可是内容物是一如既往地甜腻,让人没什么胃口。某达斯的冰激凌月饼倒是受欢迎,只是它仅仅担了个月饼的名,实际还是冰激凌。
以前,都是把月饼往父母家送。近些年,他们明确表示拒收,自己的还消灭不完呢。就我妈那个节俭的人,没办法了就把月饼捣碎混到粥里去煮……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月饼就混的这么惨了。
小时候,月饼可是个金贵东西。记得那时候买月饼要票,一人只能买一两块儿。好像也没什么包装,都是一块一块的零买,然后售货员用棕色油纸包好,外面用纸绳扎起来,打一个漂亮的结儿。如果和人家好好说一下,说这是送礼用的,售货员就会在油纸外面再加一张红色的纸,上面有节日快乐、祝你健康之类的吉祥话,包好了蛮像那么回事的。
当时北方的月饼种类不多,印象中就是五仁、豆沙、枣泥、莲蓉四种,梆梆硬,牙口不好的人咬不动的。八十年代初,我爸去广州出差,带回家一盒广式月饼。我第一次吃到软软糯糯的月饼,里面还有蛋黄、肉丁之类的,惊为天人。后来慢慢的,所有的月饼都做成软的了。
平价的月饼也有,自来红、自来白、还有著名的提江月饼。五仁、枣泥月饼都是两毛五一块,提江好像是一毛,且不要月饼票。但是、提江实在是太太太硬了,对牙口好的人也是一种挑战。原来有个相声,说一辆卡车把一块提江月饼压到了马路里,怎么也弄不出来。后来被一个人用江米条撬出来了。江米条也是一种零食,同样硬的要命,记得当时老人家都是把它们泡在水里,泡软了再吃。
七八十年代物质条件不好,大家普遍少油少糖,所以这些月饼、萨其马、糖耳朵、槽子糕什么的,是无上的美味,是要留着孝敬长辈探望病人的。现在,人们大都营养过剩,想的都是如何减肥降血糖,对这些食物避之唯恐不及。只是因为民俗传统,好歹也会在节日里吃两口意思一下。
可是我娃,连意思也不意思,只剩我们俩口子看着一堆月饼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