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屏南,水乡古韵、不负时光

十月初的屏南之旅,在龙潭村开启

返程那天,又挤了时间去探访了两个古村落


『漈头』


漈头村位于屏南棠口乡,距县城十多分钟车程

肇基于唐僖宗三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村内,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溪中有鲤鱼成群结队,也不怕生

大概是已被往来游人喂成“小馋鱼”了


溪的两岸,是先民们留下的古宅

黄色夯土墙间,是岁月留下的斑驳记忆

漫步漈头古巷

犹如走进悠远绵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漈头村讲究耕读传家

名列屏南“四大书乡”之首

信步漈头

看到许多古宅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文魁”、“士林硕望”等牌匾

无不彰显着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路上看到许多游览指示牌

但走进后却发现那些景点早已关闭

不知其中缘由

原以为会因为那些可参观景点的减少

而使得漈头之行不够充实

相反,我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感受真实的漈头古村

到漈头古村,一定要去“耕读文化博物馆”

耕读文化博物馆在十二座清代古民居内设历史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世界张氏史料馆等10个展馆

展区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藏历史古(文)物一万余件

农耕文化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器物

都是农耕生活的注脚、传统文化的字典

它们承载了农耕文明的记忆,默默地诠释着农耕文化

图 |耕读文化博物馆一角


图 |耕读文化博物馆一角


到漈头古村,还得尝尝当地的扁肉与缸饼

到屏南时便听闻漈头的扁肉出名

于是当天早上我们空着肚子去漈头

只为品尝地道的漈头扁肉

漈头扁肉能成为扁肉中的翘楚,自然是有秘诀的

肉馅制作不用刀

清早买来的鲜肉用特制的木棒敲打

一直敲打成细腻的肉泥

汤水也是选用当地上好的猪骨头

经过一晚上的细火熬煮

待到其变为乳白色时便是扁肉最好的汤底

图 |漈头熊双春扁肉


漈头的扁肉汤鲜味美,但不大符合我的口味

还是喜欢满满酱油味的

漈头热乎乎的缸饼倒是惊艳了我的味蕾

一口下去满嘴生香

图 |新鲜出炉的缸饼


屏南盛产板栗

基本家家户户都会种植

因此板栗在当地也卖得较为便宜

有些人会将板栗晒干保存,日后用于煲汤等

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自己上山捡板栗

在大山里寻找板栗的过程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图 |板栗一斤五元

图 |村民在家门口晒板栗


当地的苹果柿也是我的心头爱

在龙潭古村的时候便看到许多柿子树

但只顾着逛村子忘了吃柿子

到了漈头便不能再放过它了

随手挑了几个,已经熟透,剥皮便可开吃

还是第一次吃到甜中带点咸的柿子

若是没走远,一定向老板请教制作方法

图 |柿子一斤三元


图 |村民晾晒的手工面条


『漈下』


在漈头村逛吃一通后

便又马不停蹄的奔往漈下古村

漈下村位于屏南甘棠乡

是清代名将甘国宝的故乡,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内四面环山,两溪夹流

村里水道九曲环绕

整个村落的营造和建筑风格

都是以典型的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

同时又融合了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的情调

沿着村道走进漈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风雨廊桥“聚宝桥”

桥四周群山叠翠,桥下溪水潺潺

人们闲坐于桥边聊天,好不惬意

在村中心有一座明代古城楼

下层砖石结构,上层木结构,楼顶飞檐翘角

城门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

图 |古城楼

图 |沿溪古宅


图 |鱼儿你快别吃了,太胖了!


图 |路边晾晒的豆干和果干


在屏南遇见的三个村落,民风淳朴

均是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

她们在悠悠岁月中,缓缓地走着

若要问我偏爱哪个

请你抽空也到漈头古村走走

养在深闺的漈头村值得你瞧一瞧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