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决定他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就如一个池子,只有当它的方寸够大时,不管往里倒多少水,都能兜得住水。
愿你提高自我的格局,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
一个牧场主人的邻居是个猎户。
他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的小羊羔。
牧场主人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后来忍无可忍的牧场主人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
法官听了后对他说:
“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
牧场主人听了后很疑惑,于是法官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牧场主人听了后,就连忙回家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
孩子们看到小羊后,如获至宝。
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终于把狗锁了起来。
当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时,你的麻烦和困扰与他人毫无干系。
只有站在他人角度,给他人好处,彼此才能成为利益共同体。
春秋时期,魏国和楚国相邻,两国的村民都喜欢种瓜。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早,瓜苗由于缺水,长得很慢。
于是魏国的一些村民,每天晚上要挑水去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很多。
楚国的村民见此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魏国人准备以牙还牙时,有一个叫宋却的大夫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
可是,以后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有好的收成。”
然后宋大夫带着村民们,每天晚上去楚国人的瓜地浇水,至此以后,两国村民冰释前嫌。
在外交上有一句话:
“国际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在遇事时,真正的高手,懂得化敌为友,而不是反目成仇。
不必执着于眼前的输与赢,也不必纠结于当下的结与怨。
互相对峙,只会两败俱伤。
缓解冲突和矛盾,才能让彼此受益和得利。
谋得远:目光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论语》中讲: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个人走得远不远,不是看他的能力有多大,本事有多强,是看他忍得住多少气。
真正成大事的人,不会在小事上较劲。
有时,让局面变糟的不是遇到的人和事,是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有一句话说:“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遇到小人的纠缠时,置之不理是最好的回复。
遇到他人的刁难时,暗自发力是最好的报复。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想要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就要学会吃得眼前的亏,才能走好前方的路。
处得宽: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有一则故事。
有一句话说: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凡事不必苛太尽,凡理不可责太过。
心宽聚人心,心窄失人心。
有一句话说:
“做人做事,话不说满,事不做绝,才能够通达人情,进退自如。”
在这个世上,狭路易相逢,冤家终路窄。
有些错,如果迫于无奈,何必去翻旧账。
有些仇,如果时过境迁,何必去掀老底。
你手下留的情,会变成他人还的义。
当你给他人留了出路,也是在宽自己的路。
想得深:思考的深度,就是成功的深度
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差距,在思考的深度。
有些人见微能知萌,有些人见端就知末。
还有些人等到走投无路时,才会幡然醒悟。
在遇到问题时,许多人输在后知后觉中。
在果上寻根问底,不如在因上找蛛丝马迹。
任何祸患,在最开始时就有苗头和预兆。
深入去观察和思考,才能巧妙地避祸躲难。
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很深的逻辑。
一个人是浮,还是沉,透过言行见端倪。
一个人成事,或败事,透过细节见分晓。
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防微杜渐,以防后患。
一盆桃树,种在花盆里,再怎么生长,最多不过一尺有余。
如果把它放在庭院里去种,就可以长到枝繁叶茂。
真正难住我们的,不是问题的大与小,而是格局的大与小。
韩寒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年轻时的容量比什么都重要,这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决定了你将来能建立的格局。”
一个人格局太小,就容易框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