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我正为工作中的挫折而烦恼,朋友老蔡突然发来消息:"来江西走走吧,这里有一座客家围屋,里面有红色革命的故事,还有壮丽的山河,或许能让你重拾信心。"我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毕竟,我从小对历史故事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们驱车从揭阳出发,沿着高速公路,穿越崇山峻岭,终于抵达了江西赣州的龙南市。这里地处赣粤边界,是江西的"南大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龙南市拥有376座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被誉为"中国围屋之都",每一座围屋都如同一颗碧玉散落在广袤的乡野间,成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一、龙南围屋:触摸客家与红色的交融
烟园围,这座当地人称为"红军围"的客家建筑,是我们抵达龙南后的第一站。它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约2320平方米,呈"国"字形布局,土、木、石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围屋内有三进祠堂一栋,共有房间57间,西南面有三层炮楼二座,北面有炮楼一座,体现了客家建筑的防御功能。
步入围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宽敞的鹅卵石地面,阳光洒在上面,泛着点点银光。我注意到围墙上有一些斑驳的红色标语,如"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和"红军行军歌"等,共有15条标语保存完好。这些标语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的革命热情。
"这是1932年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驻扎过的围屋。"讲解员指着墙上的标语介绍道,"当年红军在这里住了十天,他们不仅帮助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还帮村民收稻子、插秧,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触摸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标语,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挥汗如雨的身影。围屋内的红色驿站让我尤为感动,这里设有"1+8+1"服务阵地,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点、红色书画室、理论宣讲室、学习强国室、妇女儿童活动室、科普室、红色书吧和健身区等。我们在这里参加了入党宣誓仪式,虽然只是游客,但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心灵受到洗礼。
"在围屋的墙壁上,还有一枚沾着血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分硬币。"当地的讲解员继续说道,"这是当年被俘红军战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从墙上射击口扔出来的。他们用生命守护了党的机密,也用这枚硬币向群众传递了革命的信息。"
听着这些感人的故事,我环顾四周,这座看似普通的客家围屋,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革命历史。围屋的防御系统极为严密,四角建有炮楼,墙上设有许多射击孔,这在当年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据点。
第二天,我们前往了关西新围,这座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乌堡的活化石"的客家民居,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年),是徐名钧家族所建。围屋整体呈"回"字形布局,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共有282间房屋。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0米高的炮楼,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极为坚固。
最让我惊叹的是围屋内的"九井十八厅"格局,前后三进,分下厅、前厅、中厅和上厅,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住房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祠堂;二等是祠堂两侧的厢房,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居住;三等采光通风条件较差,是长工、杂工的居室。这种等级分明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当时客家社会的阶级结构。
围屋的建筑材料也让我大开眼界。墙体采用红糖夯土技术,材料包含石灰、细沙、红砂糖和桐油混合而成,这种工艺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围屋的门框上雕刻着八卦中的乾、坤两卦,厅内的木柱下石墩上也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点缀其间。
在围屋内,我们还看到了一些革命时期的文物,如红军使用的武器、生活用品等。虽然关西新围的红色历史不如烟园围丰富,但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它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团结精神。
龙南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客家围屋的建筑之美,更让我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客家围屋作为防御性建筑,在革命年代成为了红军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这种将客家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相结合的体验,让我对江西这片红色热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上饶三清山:云雾中的仙境
告别龙南,我们驱车前往上饶,开始三清山之旅。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地处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总面积756.6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30平方千米,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
"三清"之名源于道教中的三位尊神——玉清、上清、太清,山上的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这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花岗岩峰林地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我们乘坐缆车直达山顶,开始了攀登玉京峰的旅程。玉京峰景区是三清山最消耗体力的游程,登顶需要充沛的体力与顽强的毅力,全程游览约需3-4小时。这里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南清园走冲霄谷至玉京峰,一路皆是好汉坡,游步道随山谷延伸,林荫蔽日,幽谷深邃,险峻而少景点;另一条是从九天应元府上行,相对平缓。我们选择了后者,希望能欣赏更多美景。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被周围的景色深深吸引。三清山的花岗岩地貌垂直分带明显,上部为高山锥状或塔式峰林,中上部是密集峰林、石柱,中下部是陡崖、峡谷、瀑布。每一步都仿佛在穿越时空,从远古的地质变迁到现代的自然奇观。
"看,那就是巨蟒出山!"老蔡突然指着远处喊道。我抬头望去,只见一座高约128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屹立,顶部扁平如蟒头,峰腰纤细似蛇身,云雾缭绕之际,宛如一条巨蟒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起。这时,老蔡说“这是三清山的三大绝景之一,已被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高的天然蟒峰"。
我们继续前行,沿途欣赏了"司春女神"、"观音听琵琶"等奇峰异石。当走到玉京峰顶时,眼前的景色令人震撼。三面绝壁如削,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的云海淹没了一片山峦,只留下最高的峰尖,像大海中点点岛屿,时隐时现。老蔡说,这云雾被称为"汪洋界"或"望洋界","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纱、白如棉",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里的云海美景。
站在峰顶,我感受着"不登玉京峰,难得三清妙"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山风拂过面颊,带来一丝凉意,云雾在脚下翻滚,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远处的峰林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三清山的游览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然与人文可以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里的峰林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记忆。那些古老的道观、石刻和传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井冈山:追寻革命的足迹
上饶之行结束后,我们前往了江西的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距吉安市中心城区约130公里,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范围333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为平水山,达1779.4米,有11大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其中革命人文景观30多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处;自然景物景观有峰峦、奇石、瀑布、气候、气象、温泉、溶洞、独特的高山田园和珍稀动植物等八大类。井冈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9%,各类植物38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20多种,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园"。
我们首先参观了茨坪革命旧址群。茨坪位于井冈山风景区的中部,海拔840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现在已成为一座新型秀丽的山城,是参观旅游、会议培训及景区建设的管理中心。茨坪革命旧址群位于茨坪镇挹翠湖岸边,是一组土木结构的民房,包括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防务委员会旧址等。
走进毛泽东旧居,我被那朴素的环境所打动。这座青瓦黄墙的"干打垒"民房,坐东朝西,悬山式土木结构,土黄色墙壁,小青瓦屋面,两层,面阔4间20.5米,进深2间19.2米,建筑面积687.6平方米。屋内陈列着毛泽东使用过的青油灯、文房四宝等革命文物,展现了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与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最让我震撼的是屋后那两棵特殊的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槲树。听当地的朋友介绍,这两棵树在1949年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却突然抽枝发芽,长得枝繁叶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这两棵树竟第一次开出了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1976年,这两棵树又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而这一年的9月10日,毛泽东逝世了!1978年以后,这两棵树又枯木逢春,焕发了朝气,长得更加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当地人称它们为'神奇树',"朋友又说,"这两棵树的命运似乎与毛泽东主席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它们见证了井冈山革命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随后,我们前往了黄洋界。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市西北面,海拔1343米,是当年井冈山通往宁冈、湖南的要隘,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修建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地势险要,山势嵯峨,峰峦峻拔,站在哨口,远眺群山,视野开阔。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导游指着远处的哨口工事介绍道,"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只有三十一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但他们凭借黄洋界的天险之势,布下了'竹钉阵'、'竹篱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从前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便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敌军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老蔡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场景。
站在黄洋界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浴血奋战的身影,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炮声。山风呼啸,云雾缭绕,远处的峰峦若隐若现,如同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一刻,我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接着,我们参观了龙潭瀑布群。龙潭位于茨坪北面七公里处,是井冈山中秀美非常的地方,素以"五潭十八瀑"著称。五神河水在2公里河道内经五次断崖跌落,形成碧玉潭、金锁潭、珍珠潭、飞凤潭、仙女潭五个梯级瀑布深潭。
"五潭五瀑,各有特色。"朋友一边引导我们前行,一边介绍道,"青龙潭落差达67米,水声震耳,水雾如烟;金锁潭掩映在杜鹃林中,水声沉闷,好像被锁的蛟龙急欲出洞;珍珠潭落差30多米,水声清脆,潭面湛蓝,瀑布在半空中碎成无数闪亮的水珠,直击潭面,恰似珍珠落玉盘;飞凤潭瀑布口有巨石阻遏,河水被切成数股夺路奔流落入深潭,声若击鼓;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态最美的,瀑布落差四十余米,远看第五潭瀑布,好像一位身着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我们沿着步道依次游览了五个瀑布。青龙潭的壮观、金锁潭的神秘、珍珠潭的晶莹、飞凤潭的磅礴、仙女潭的柔美,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仙女潭,潭的右侧凌空伸出一矩形石板,成了天然跳水台,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博物馆位于茨坪红军南路,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也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馆内展出文物3万余件,文献资料7000多件,图书7000多件,历史图片10000余张。
"这个博物馆是'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导游介绍道,"它与韶山毛泽东故居共同构成了湘赣红色旅游协作发展项目。"
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最让我难忘的是序厅中的《党指挥枪》主题雕塑:毛主席坐在一块巨石上正在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身后是一面飘扬的党旗,党旗上配以毛主席手书《井冈山的斗争》中的一段文字:"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旗另一面雕刻了一组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战斗场景的群雕,并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段文字。
在"党的建设"专题陈列区,我们将写有"C.C.P."字样的党旗、贺页朵抄写的入党誓词、钟步全戴过的党徽等组合陈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党的建设"专题。这些文物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党的历史知识,还让我们受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
"这是新馆的一个创新,"听当地的朋友说,"我们增加了19处融陈展造型艺术与声光电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场景。比如在'上山下湖,保卫革命'场景中,观众触动雕塑前的红外线,雄浑的声音随即响起,向观众解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思想。"
我站在这些文物前,仿佛看到了当年井冈山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场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革命精神的基地。通过这些文物和场景,我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这种坚定执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精神。
四、旅途感悟:江西的山水与人文
回望这次江西之行,我收获颇丰。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龙南围屋的客家建筑智慧与革命历史的交融,三清山的云雾奇观与道教文化的结合,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与自然景观的和谐,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龙南围屋让我看到了客家人的团结与智慧。围屋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建筑布局科学严谨,结构严谨,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等功能。围屋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如红糖夯土技术,材料包含石灰、细沙、红砂糖和桐油混合而成,这种工艺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三清山则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奇特,含9种类型,核心景区内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余处,是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尤其是"巨蟒出山"、"司春女神"等奇峰异石,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三清山也是道教圣地,有着230多处古建筑,如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井冈山则让我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井冈山精神,让其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欣赏了江西的山水之美,更触摸到了江西的历史文化与革命精神。龙南围屋的防御系统与红色标语,三清山的奇峰异石与道教文化,井冈山的革命旧址与自然风光,都让我感受到了江西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老蔡说:"江西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我深以为然。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前行。
旅途中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我难忘的记忆。在龙南围屋,我触摸到了客家人的智慧与团结精神;在三清山,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在井冈山,我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感受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与无私。
这次江西之行,不仅让我放松了心情,更让我重新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江西的山水,江西的历史,江西的文化,都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信念的执着。
正如井冈山精神所传达的那样,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艰苦奋斗,依靠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创美好的未来。
回到揭阳后,我常常想起江西的山水与人文。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井冈山上的那两棵"神奇树"——它们历经战火摧残,却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这让我明白,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挑战。
老蔡后来跟我说道:"江西的山水与历史,是否让你有所启发?"我跟他说:"是的,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放松了心情,更让我重新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江西的山水,江西的历史,江西的文化,都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信念的执着。"
老蔡又笑着说:"看来这次旅行没有白走。江西的山水与历史,确实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追求。"
我深以为然。江西之行,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了文化的传承,也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江西,这片红色热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西的红色精神,就像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