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与生物为善。
凌晨四点。微风轻抚,海浪声自远处传来。大小十几个朋友还在呼呼酣睡,醒着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早醒的我,一个正在做瑜伽的老师。那是2011年的夏天,我们在台湾金门做田野调查。老师那年六十岁,天天起得比所有人早,天天都在做需要技巧的瑜伽,精神头好得不得了。
梵文“瑜伽”的意思是“结合”,藏文(Naljor)的意思是“与真正本性结合”。 在很多种瑜伽,主要是用一些肢体姿势和运动,配合呼吸的控制,达到某些精神和心理效果。它能“带来内在的平静和放松,容易用平静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
换言之,瑜伽是修行的一种,都是在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心灵,同时不失去善的视野。“如何掌控”和“不失去”二者缺一不可。少了前者,人会失控、狂乱;少了后者,人的自我会膨胀,会无视其他生灵。由此可见,修得一颗平静的心和一种善的视野是多么难得。
在《僧侣与哲学家》中,何维勒认为在所有关于哲学和宗教的思考中,最难的是死亡。他和马修观点基本一致,死亡是西方文明理想中惟一无法克服的障碍。死亡的最大恐惧在于,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文明如何先进,没有任何物质的方式可以改变这必然的结果。所以死亡被放在人心关怀之中。
佛教徒的做法不一样。马修认为,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这不并等于放弃生命。相反,仔细思考无常和死亡,是心灵修行的方式之一。为什么?这是因为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时无法预测的。
“所有一般生活中的状态----走路、吃饭、睡眠—可以随时转成死亡的原因。”
当然,佛教徒对死亡的态度也是随着其修行而改变的。新的修行者面对的是死亡的恐惧,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心中会感到喜悦。所有对财产的执着、对个人自我概念的执着、甚至于对现象有任何真实和具体存在的执着,已经消失了。“死亡变成了一个朋友。它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个简单的转折”。
喜悦的状态是最终的结果。思索无常和死亡的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如果思考死亡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提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让存在的每一刻有意义,那么思死亡就不会是一件沮丧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的死亡,不仅是个体的还是他者的,不仅是人类的还是其他生物的。
正如马修所说: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讲,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珍贵的。因为可以利用每一刻所发生的事情来让自己进步,走向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