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9分大神独家秘籍
英语底子差,你有这篇内容就够了!
学姐把压箱底的雅思存货整理出来分享,字数过多,但是字字发自肺腑。
看了那么多学习方法怎么还是考不好雅思?做过那么多题怎么是同样的分数?
背了单词怎么用不到,那我背了还有什么用?没有模板就不会答题?
也许你需要想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上课做练习,日复一日的枯燥,也许你只针对于这一道题你错在哪里,今天明白了,明天读到新的文章依然看不懂,于是信心备受打击,如此循环就日渐丧失了兴趣。
老生常谈没有“输入”哪里有“输出”,雅思这个“输出”项体现的是“输入”的基本功,所以更重要的是提高“输入”的部分。当然,“输入”并不是指背单词,听BBC,读经济学人。相反,我的观点是,这些都不要做,今天捡泥学姐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聊聊我们如何一步步的从0开始阅读英文。希望能打破从前的思路,给迷茫期刷分的你一点点tips。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这话听起来就是很假大空,但事实确实如此。阅读是我最大的“输入”,它提供了大量的词汇输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语法结构(对,我就是那个英语课从不听,也不背单词,但是依然不影响考试的那种“讨厌的人”,是阅读教会了我语法,这个一会就讲)。同时,在不断地强化中,阅读速度得到了质的提升。很多人讨厌阅读是因为看不懂,没耐心,但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这就是第一个内容: “看什么?”。
每次说到课外学习,BBC,经济学人,美剧总是被提及,可是你真的读得懂,读的进去嘛?是不是一打开BBC就有各种口音和生僻词汇出现在你面前,直到百度一下才知道Brussel指代的是欧盟?本来决心读经济学人,结果发现上来就是一个4行的长难句。
我的解决方法是:这些都不要看。
能听懂100%BBC的是专业口译员,雅思要求远远达不到口译的水平,阅读也完全没有必要这个水平。不丧失阅读兴趣的前提,是要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及适度的难度。简单了如同初中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太难又会打击信心。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呢,具体来说,理论上来讲,一篇文章中93%-97%的熟悉词汇是最适宜的阅读范围(Schmitt),也就是通俗来说,在100字内,生僻词汇不要超过5-10个是适宜的难度。而这5-10个生词以内,又很可能会有3-5个根本不影响阅读,所以剩下的单词就成了你在这篇文章里掌握到的新词汇,突然减少了一半,是不是觉得难度降低了很多?读完一遍之后再仔细研究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是不是觉得工作量没有那么大,阅读也不是很可怕?实际上更简单的说,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中,大眼望去不认识的词不超过十几个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遇到生词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挨个查,挨个记在小本本上。不仅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而且查字典的过程割断了文章之间的整体联系。个人认为最好的读物就是你的英文课本,本专业的论文(当然是发表在国际刊物的那种!!不是水水就行的那种!!)。学术类的雅思考试文章都是科普型以及学术型的,所以阅读学术文章一定是有助于熟悉雅思文章套路的。其次,在阅读专业相关的时候保证了熟悉的词群范围,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不至于像读新闻一样一会金融一会体育一会历史,范围太过广泛。同时英文论文的文体特点是句子结构比较单一,陈述句为主,语气平淡,不会出现各种倒装等乱七八糟的句法摸不着头脑。
当然,哈利波特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词汇不是很难,而且看过电影后更容易理解小说。更方便的是,在kindle上读书,很多生词都被别人标记过了,阅读的时候会出现别人标记的中文释义,阅读更加方便,而且不会有中英对照的一样大片中文影响阅读。
既然有了读书的内容,我们来聊聊如何读?
这个方法是捡泥在高中时读书摸索出来的方法,我总是称之为“画画”。到了大学一次和老师的tutorial中发现,老师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读书,而这种方法是非常有利于写作的,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写出来的essay,我的老师曾经在99%白人的班级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术写作上,non-native是完全有可能比native写得好的哟~)。
直到近几年我才发现这种方法已经有人开发出了app,称之为“脑图”,大致原理和我所谓的“画画”相似:从一本书中把各个地方的脉络整理清晰,画出一个树状图(not necessarily树状图,什么图都可以)的图表,从而把文章的脉络/思路梳理一遍。别瞧他听起来复杂,操作起来很简单:
任何一篇文章,尤其是学术雅思,都会很注重内在逻辑(虽然依然听起来假大空),简单来说,例如一篇报道,有主人公,背景,事件(动词),影响。而一篇paper(学术文章)中:intro, literature review,methodology, data, analysis, conclusion, further question,而这每一个部分中,都会有另外的小标题和分析;与此同时,intro和literature review的部分的结构同时与analysis和conclusion的结构相呼应,也就是说intro➕lit与ana+con使用了同样的结构,两者讨论同样的思路,但得出的结果也许不同,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现了critical thinking。每一件事情,一个案例都会有一条主线,举个更通俗的例子,看剧的时候假如第一集没有讲人物主线,而是讲了三个不同的故事,观众就会看的一头雾水(背景),一会换一个主人公,谁记得住呢!但是到了第二集,三个主人公因为某件事情聚集到了一起,然后一起打打杀杀(故事主线),最后到了高潮部分(初步结论),三个主角发生内讧,A开始攻击BC(你的critical thinking),最后BC联合战胜了A(再次讨论结论),就是一篇文章完整的思路了。与此同时,ABC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么编剧是如何介绍他们的呢,列出ABC三个不同的方法,再依次挑选出每个人的故事线,一篇完整的“脑图”就完成啦。
也许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这个方法,他会使你的阅读效率提高很多,以线索和人物主线/时间/事件来构建你自己的“脑图”后,在读书的过程中由于在各个环节中建立了联系,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非常有助于训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当然市面上已经有阅读类的脑图软件,我就不做推荐啦,放上一张捡泥自己在用的软件操作示意图好啦,操作很简单,非常有助于思维训练,为了表示毫无利益相关以及可能涉及版权,仅放上一张示意图。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说具体的阅读小技巧。毕竟捡泥也经历过突然大篇幅的阅读,然而什么都看不懂的尴尬境地。但幸运的是,捡泥在初中时遇到了一位外教,他教语法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不太一样。在我还分不清宾语状语的时候,他告诉我只需要找出句子的“中心”,而这个中心就是主语和动词。其他的所有成分都可以被称作modifier。 这样的简化过程不仅消除了我“语法学不好”的心理障碍,也加快了我的阅读理解速度。
当习惯了这个方法后,捡泥发现他在长句中更加适用。举个例子:
这是上文中提到的学术文章,捡泥截取了一部分自己专业领域文章的摘要(来源作者都在图片里,侵删)。就像之前说的,我推荐学术文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使用陈述的语态,正序来陈述事实,而不是像文学作品一样使用过多倒装等复杂句式。当然刚开始看会觉得有些难,那我们就一步一步来,拿最后一句举例子,把主语圈出来以后,去找整句中的动词,然后发现这个动词是并列的,那就圈出并列结构,视觉上就成为了3个独立的小句子,再带回原文去看,是不是简单很多?
那这样的方法适用于文体更复杂的新闻类阅读吗?我们来试试。
这篇文章是捡泥截取的一篇新闻(来源作者都在图里,侵删),拿第一段举例,这一段就是一句,不熟悉新闻类文体的小可爱也许会觉得有些难,毕竟每一个逗号里的内容都不是完整的一个句子,那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主语,圈出来(当然我知道the operator of HKEX这里是一个完整的主语,然而放在文章中圈出来会显得累赘,于是就用the operator代替会更方便),然后找出动词“is”,把“is”后面的句子找出来,剩下的先全都不要看。整个句子就简化成了荧光笔画出的部分,再读一遍是不是简单很多?然后再看括号中的modifier,慢慢加入这个主要事件的细节,这一个4行的句子是不是看起来也没那么可怕了。
当然今天聊了很多方法,是捡泥在学英语中最受用的几种,我把它们选出来,希望能用我的语言表达清楚,然而这每一个方法也许都值得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实践和提升,更重要的是,适合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希望那些觉得自己英语基础不好的小可爱们能首先不要畏难,找出适合自己的,自己最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或者一味求快,所谓的底子薄弱也许是因为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投入不够,学习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希望我的方法能给你们一点点借鉴~~~
喜欢我们学长学姐分享的内容就来关注我们的订阅号吧:xuezhang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