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诗经,老师说你要记住这样两句话:
四诗风雅颂
双文赋比兴
啥意思呢,让我慢慢告诉你。
1、诗经是周朝的诗歌汇总。成于周朝初期到末期的500多年间,500多年就留下这305首(一说311首,笙部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诗歌,肯定是精华宝贝了。不过也有说是本来诗经有600多首,是孔老夫子删删减减成现在的305首的。无论如何,这305首诗歌也能让我们对周朝的上自天子下至百姓的生活得以一窥,也算是孔老夫子的功劳吧?至于谁删谁减的这些官司,留给专家学者去好了。
2、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如果你知道“风”是各地民歌,“雅”是贵族创作诗歌,“颂”是宗庙祭祀诗歌,你大概就知道每一部分的内容了。对了,那些你情我爱、打情骂俏、幽怨抗争等的民间情绪,都收录在风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最多,有160篇之多。雅就分大雅和小雅(这也是为什么叫做四诗),也有105篇,小雅是贵族们自娱自乐的,大雅是天子接见臣子的时候的诗歌,总之就是贵族制作的部分。颂就没啥好说的了,宗庙祭祀,无非皇天后土之类的套话。
顺便想起来关于“风”的部分,后人认为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风也和离骚并称风骚,风骚是诗歌才能具有的美好,而不是后来引申后的贬义含义。
3、诗经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应用赋(排比)的地方太多了,开篇第一首关关雎鸠,就在反复使用。比呢就是比喻,把官吏比喻成大老鼠,是不是很解恨呢?兴就是先说别的,然后转入正题,比如用“呦呦鹿鸣”引出待客之心。上面说的双文赋比兴,双文指的是骈体文,骈体文中也会大量使用赋比兴的写法。因此,诗经也许算是骈体文鼻祖了。不过,这个赋比兴在中学时候,可能也是最难为学生写作的题目之一了。
4、诗经作者:佚名。为啥叫佚名,就是作者不详。至于推测哪首可能是哪位历史人物所做,我们也且放在一边,只是单纯欣赏好了。
5、后人评价。这个就太多了,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夫子说的“诗无邪”。无邪,就是没有欺骗。对于历史来讲,没有欺骗的文字实在难得。历史那个小姑娘哪里有素颜的时候呢。
就这么多了,是为诗经分享预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