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家乡,而是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是我想离开家。离开,并不仅仅指空间上与家里拉开了距离,更指在情感的依靠和复杂关系的牵扯上也拉开了距离。
每一个心理上离开脱离原生家庭的人可能都将经历一场心理上的阵痛,而后你才可能迎来生命意义上的成长和成熟。从前我读到郭沫若的诗《天狗》里“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啮我的心肝,我嚼我的血……”时,只觉得恐怖,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个人告别旧我、毁灭旧我,创建新我必须经历的剧烈疼痛。那只有那样,你才能风华涅槃,迎来新生。之前知乎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便是很多人这一辈子都在和原生家庭里带给自己的影响对抗,这种对抗或许伴随着你的整个成长过程。当然,我绝不是否认原生家庭,我只想反思一下家庭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一、价值观差异——忍文化
在外面求学每次回到家里,感到生活上有诸多不便。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还不如在学校和单位。父母一辈的观念是为了节源因此在生活上处处节俭,能省则省,能将就就将就。慢慢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将就和凑合。在他们的观念里生活不是享受,生活是忍。在忍文化的观念下,生活变成了一场漫长磨人的无期徒刑,心灵备受折磨。好像生活在深海里,心里总是憋着一口气。
从小家境就并不好,父母的节俭凑合的观念影响了我。小时候,家里常常有剩饭,母亲因为怜惜粮食,常常强迫吃饱的我把剩饭吃完,导致那时候我常常在吃完后撑到难受。后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极其伤胃。大三去国培实习的时候,食堂饭菜不好吃,为了把国家给的每月600元补助省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下午的晚餐我就吃泡面。这习惯后来成为引发我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大学时,我很节省。父母不知道大学的花费,因此给我的生活费不多。尽管这样,我却从不向他们多要,因为我知道他们挣钱不容易。我想要自己有多余的零花钱,我就要自己想办法,我开始尝试做兼职赚钱。但另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因此,我常常在兼职和学习之间纠结和犹豫。因为手头不宽裕,看到很喜欢的东西,我会主动克制自己的欲望,安慰自己想想就行,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因为手头不宽裕,我几乎不怎么参加同学的聚会,经常性的聚会开销有点大。因为没钱,就不会去参加付费的活动,也因此将错失很多的机会。
从前,我一直以为节省是美德,但后来才意识到,钱不是省出来的,钱是挣出来的。钱如果能花在恰当的地方,往往产生超越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在乎的不是钱,而是钱为我带来的机会和益处,而这一点我父母或许很难意识到。
二、婚姻观念差异
我们的父母辈大多是经人介绍相亲认识,通常认识一年左右甚至不到一年就结婚了。他们没有在婚前经历谈恋爱更别说爱情长跑了。因此,他们在婚后很快进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生活的琐碎引发争吵是常有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在观念里认定婚姻生活就是如此,有争吵是正常的,他们不会去反思吵架的原因,不去想怎么解决矛盾。他们就在争吵的生活里互相将就着,忍者,就算痛苦,也不会离婚。因为他们习惯了,他们害怕改变,更没有改变的勇气。
而我们这一代的人不同,我们会为了爱情,为了那个对的人守住婚姻的那道门,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我们是不会走进这个门的。因为,我们不想重蹈他们的生活,我们对于婚姻生活的设想不是两个人互相聊不来却硬要勉强彼此在一起过一辈子。我们设想的婚姻是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是一家人互相之间相亲相爱。为了这个家庭蓝图,我们愿意等。
三、远离舒适区,走向独立
直到上大学后,我才真正接触到更多的和我不一样的个性的人,看到家庭围栏以外的世界。一个人只有真正告别自己的母体,你才能走向独立,走向成熟。
从前在家里上学的父母为了我的学习几乎很少让我做家务,完全是为我服务,而我一有困难就想着找父母商量,一有心事就像父母倾吐。所以,上大学的第一年,我一个人长期住校时,我才感到我对家的情感依赖如此之深。离了它,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但也就是上大学之后,我才真正告别家庭,走进集体文化中。我才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是所有的事情自己处理,不依赖任何人。更是要学会和家人以外人交往,担任好属于自己的角色。在自己受委屈的时候,在受挫折的时候,学会自己去扛。经历过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在品味过独自拼搏、孤独和失败的滋味后,他才真正具备独立的心理基础。
家,或许就是那个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必须要逃离的地方,也只有当你离开家一段距离时,你才会明白家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你才能分清哪些是你该保留的,哪些是你需要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