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期许自己能够被理解,期待自己内心的感受得到共鸣,因为,那是一种不孤独的方式。
而现实却是,多数时候,我们的声音只能被自己接纳,掠过我们心尖上的那一丝敏感很难在别人的感受里被提取和复制。
因此,我们极力地找寻与自己“同频”的东西,渴望在这茫茫世间觅得真正的知音。
01. 层次相当可为知己
其实,“同频”不是一件绝对困难的事。在人群中寻找“同频”,其实是寻找与自己相当的精神层次。
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说过,层次相同的人,才能在一起交流。如果一个人说,我们要助人为乐,另一个人歇斯底里:“为什么要助人为乐?”那这俩人没法交流。如果一个人说,助人为乐应该这样做;另一个人说,助人为乐应该那样做,那么这二者可算是同一层次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同频,未必要苛求想法完全一样,价值观相当,方法论不同未必是坏事。能够在同一种层次上便是可做知己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野子,若真有,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大自然会少了一抹独一无二的绮丽。
02. 多维度的知音各就各位
要找到各个方面都与自己同频的人,实属不易。当然,不乏有幸运的人,得一心人,相守一生,对方既是你生活上的伴侣,又是你思想上的知己,还是你工作上的帮手,可谓是全方面“同频”。但这种全面的“同频”毕竟是少数的,难求的。默契如梁思成与林徽因,也少不了时而拌嘴,须得好友金岳霖出面调解。
因此,我们不妨有侧面,有角度地找寻“同频人”。对于伴侣,我们可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闲暇时间的利用、家庭观的匹配度来寻求“同频”;对于同事中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从职业观、办事方法、处世思维等角度提炼共鸣;对于朋友,我们可以业余爱好、思想境界等角度为共性基准。
同频的人,同频的方面不是一个固定的圈子,当全面的、高度的同频难以实现,我们退而求其次,可从不同角度的需求寻找不一样的同频,也许更能挖掘出生活的妙意来。
03. 知音未必是一人
更多的时候,“同频”不能仅依赖于人。即便我们在多种方面都找到了能够交心的同频者,这样的同频也不会是四平八稳、整齐划一的,否则人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当人不能被倚靠的时候,还有事物,还有无形之物可依。
白岩松老师说过,给自己的心灵找朋友是很重要的。他提倡的心灵之友是音乐和运动。我特别注意到,在这里,白老师并没有选取书籍或偶像,而是选取了不直接传递文字语言乃至个体思想的无形事物。个人觉得,这样的选择就避开了人的影响,让看似没有任何表达却能成功抚慰人心的东西与人同频共振。而事实上,音乐旋律的流淌、运动力量的输入都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绪依托,实现着单个的人、单独的对话未必能给予的赋能。
难怪白老师说,只要有音乐在,人就不会孤独。
04. 同频者可能姗姗来迟
也许还有些时候,人就是觉得百无聊赖,觉得孤独难以得到排解和慰藉,觉得没有任何的人、事、物能与自己同频。这时的自己似乎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真到了这种时候,不妨记录下此时的心境吧,用笔也好,用心也好,用泪水也好,只要是自己能适应的方式。等过一段时间,自己愿意分享当时的心情了,可以再把属于自己的“当初”娓娓道来,也许能形成独特的想法,也许能帮助其他困顿中的人,在输出的过程中形成超越时间的“同频”。或者,也许能够在某个时刻,某些场合找到自己当初百思不解却突然呈现的答案,若有所悟,豁然开朗。
同频,本就不是刻意的事,本就不系于一人、一物、一事、一时。因此,我们也不必轻言孤寂和无助,要对生活的韧性和质感保持足够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