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书之首,乃孔子及弟子等汇集的第一本语录体文集,共二十章,四百九十二篇。着重论及儒家思想而开创儒学之始,以此成就孔子及孔门儒学大家源源不断,也构成华夏文明极其重要的文化脉络。
孔子并非《论语》作者,但却是论语主题思想的架构者,也就是说任何学术起初必有架构之人,才有学术之系统,其弟子及儒学后人以此为红线才丰满儒学的精华。孔子不但是此书的架构者,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和历史记录的创导者,也是从鬼神崇拜到先祖祭拜的转变者,也是社会平衡治理的开拓者。孔子在华夏子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称之为圣,为素王,皆从《论语》始。
“四书五经”皆与孔子有关 ,孔子历平生而梳理上古文化而成篇,尤在晚年读《易经》作《易传》而使文化香火相连,儒学解读《易经》而把鬼神崇拜变成了社会哲学,是道、墨、儒三家解读《易经》最中庸者,也是作《论语》汇集的重要思想脉络和真实的社会实践。
《论语》有《古论》、《鲁论》和《齐论》,《齐论》失而成半部《论语》,故有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如果整部《论语》则和天下。华夏文明失《乐》、失《齐论》,后世再多文字无法企及这样的缺失,何时有缘成全乃是人类福报。
孔门学人达三千,贤人七十二也,这些所有有无记载之人对《论语》有特别的贡献,“天纵之圣”孔子有此历史高评,不但博学、不但高产,同时游历广博,传人无数,才成就此等圣位。弟子曾子《大学》、子思《中庸》、孟子《孟子》与《论语》构成了四书及孔门思想和儒学宝库。
《学而》务本,《为政》治国,《八佾》礼乐,《里仁》仁德,《共治长》得失,《雍也》言行,《述而》容貌,《泰伯》评论,《子罕》行事,《乡党》习俗,《先进》言论,《颜渊》处世,《子路》人政之道,《宪问》修身,《卫灵公》治国之论,《季氏》礼法,《阳货》仁德,《微子》事迹,《子张》赞颂,《尧曰》论述,二十篇纲要语录而成《论语》,今日起一一解读明白治理天下之法要,也为自己明儒之架构及系统。
《论语》以“道德”为仁爱,以“修养”为不争,以“礼乐”为兴立,以“政治”为敬信,以“人格”为知行,通篇以这五点为汇集焦点而展开,文简而言美,细读更是回味无穷,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求实思想,《论语》而论。
“ 述古而不做”,而今从古人智慧中寻找实践的思想指导,《论语》里的智慧极其丰沛,也相当精要,许多文言早在心中荡漾无时无刻,而今求学术之源头,方为学习之严谨,不做演绎和猜忌,力图求真务实,还原本来出处,此为学习之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