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远方”都在内心里

解说词:阅读木心的难度在于木心涉猎的范围之广,更遑论词藻的洗练与简洁。尤其是后者。能将纷纭复杂的世界抽丝剥茧的剥离出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才情,还有历练与眼界。

对于木心推动最得力之人,当属陈丹青先生。尤其是《文学回忆录》这部课堂笔记中,五年受教绝非易事,对于教的人来讲是难事,对于学的人来讲一样是。在《文学回忆录》这本书中木心使用了另一种语言系统来阐述自己的所见与所想。

在阅读《文学回忆录》时最大的难题还是如何能“回到原著”。读者也只有通过这个方法才能生成自己的见识。任何文化都是有传承与衍生的,文化不会孤立的生成,也不会一成不变的处于静态。

在《文学回忆录》中的阅读中,读者的感受好比在夜晚观看炫目的烟花。那些烟花在夜幕中炸响、闪耀。又迅速的遁入无尽的黑色之中。在记忆里留存的烟花的美妙,只能依托于夜空的空旷之中才显得存在过。如果读者想更进一步的知道烟花的来源,还需要在人间遍寻制作烟花的工坊。这,也许就是提醒读者要“回到原著”。在面对黑漆漆的火药时,记得它在夜空中一闪而过的夺目。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使用的语言系统是一种长期潜伏在江湖中的野生语言。这种语言方式不会断绝,但也绝不是通过人工栽培就可以大量产出的。

今天推送的一些内容来自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的一句。集锦而成。但是这些“一句”并不是什么金句之类可比拟。在这些一句言语中,仿佛如同藤蔓,慢慢牵扯,会不知有何巨物在其后?前提是,真的需要需要在藤蔓上用力才可得。

木心《文学回忆录“一句”很多,摘录一些,如下。

1、歌德诗如交响乐,拜伦诗如室内乐。

2、所谓风格:由你来重新估价一切。

3、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去破坏它。

4、爱情显得好时,不是爱情,是智慧和道德。

5、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的。

6、王尔德说:耶稣是第一个懂得悲哀之美的人。

7、纪德在《地粮》中说:“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

8、在许多可能中找一个大的可能,塞尚找到了,大到自己完不成,那么多后人跟着去实现去发展。

9、说尼采是哲学家,太简单了。我以为他是:一个艺术家在竭力思想。

10、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11、莎士比亚对他的时代,毫不关心,他最杰出的几部作品,都不写他的当代。

12、简洁是大天才的特征。在希腊,是典范。

13、托尔斯泰的《复活》,笔力很重,转弯抹角的大结构,非常讲究,有点像魏碑。

14、中国近代文学:琳琅满目,一篇荒凉。

15、易卜生,他有自己的舞台世界和独到之处。他担当了一个人性的可能,而且是大的可能,而且发挥到极致。

16、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原文约一百五十万字,全是主人公一圈套一圈的记忆。

17、总之,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动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18、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则太冷清

19、人体好就好在是肉。不必让肉体升华。所谓灵,是指思想,思想不必被肉体拖住,让思想归思想,肉体归肉体,这样生命才富丽。

20、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21、我们面临两种贫困:知识的贫困,尤其是品性的贫困。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的。讲文学史,三年讲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

22、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阅历”这个词,也可以解释为阅读的历史。这句话不是木心先生说的。

获取授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