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方式的进步让人心更满足,还是更浮躁?
现在回想以前高中读书时,精神文明真是极度匮乏,门口书店买的杂志,课间休息打的篮球,熬夜通宵看的小说尽然也就让紧张而安排密集的时光度过了。而如今呢,如果像当年一样晚上无聊了就打开收音机,听听情感夜话之类的节目消遣时光,可能我会被当做异类。抛开学生这种身份的影响,当年的我应该是在仅有的娱乐条件下得到了较大满足,而不会触及无聊和烦躁这种字眼。
没错,这个娱乐化与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视野每天被数不尽的八卦新闻和刷不尽的微博朋友圈所覆盖。更不要提,快手直播小视频,这样短平快方式的及时满足,在我的理论中,在如今的时代,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刺激,分泌最多的多巴胺,那无疑这是一种成功的商业娱乐模式。
然后有时候我会去想,这样发达的娱乐文化,给我这样一个个体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我常问自己,回的去么,回到那个闷头照攻略打游戏度过假期,回到有书不挑喜欢看报QQ空间写写诗的状态?答案是否定的,抛开年龄的影响依然是否定的。在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到不成功便成仁,不挣一个小目标就沦为佛系的今天,我们的娱乐方式或者说精神文明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食髓知味,习惯了如今的娱乐生活,我们很难“吃糠咽菜”,哪怕“吃糠咽菜”有时候有益身体健康,但我们做不到。垃圾食品吃的爽了,开心一日算一日,哪管东西南北中?
而更为令人担忧有的是,这种娱乐爆发的态势到底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还是有人在推波助澜。垃圾食品虽然有害身体健康,但起码不会害你性命,那如果这是毒药呢?而且我们的满足感在这样的熏陶之下,貌似是越来越容易满足,其实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焦虑感越来越重,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需要越来越短的间隔。
爱默生说,懂得如何玩乐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才能。那这种才能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来说,是不是更向自我麻醉靠拢?《娱乐至死》的尼尔·波兹曼正是如此忧心忡忡地告诫我们,不要在娱乐文化中失去作为人应该有的思考能力,作为人应该追求的原本的单纯,因为娱乐可以改变政治、宗教、教育等领域个人的原则,为了迎合流行的形式而放弃初衷,最后生命枯萎。这样的担忧真的是杞人忧天么?
娱乐的初衷是为了获得快乐,那我们如今所热衷的娱乐文化和精神,是不是让我们渐行渐远?也许,我只能如此推断:穷人的娱乐方式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