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和颜料的痕迹还在指缝间残留,我坐在电脑前,点开影视剧《徐悲鸿》最后一集: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在他58岁华年,生命画上了休止符。屏幕上一幅幅奔马扬起的鬃毛,与窗外香樟树浓重的氤氲在暮色中重叠。作为美术教师,徐悲鸿大师即是我的青春偶像,也是我一生的学习楷模。
我早年先后读过廖静文女士的《徐悲鸿的一生》和蒋碧薇女士的《我和徐悲鸿》两部书。曾为他坎坷而壮美的一生唏嘘感叹,也为他伟大的人格所折服。他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严谨,对事业的追求,对朋友的诚挚,都贯串在他为国难家愁而愀然于怀的一生中。他给我的记忆和影响力是深远的,是他,改变和坚定了30年前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小青年执拗报考美术院校的初心。也是他,让我在20年前放弃了行政公务员的身份而投身于美术教育的抉择。
前几集里青年徐悲鸿独自赴上海谋生,其人生旅程益加艰难,处处碰壁。最后还是凭过硬的绘画功底,而得到高剑父、高奇峰等人赏识、帮助和指点,又邂逅了名士康有为并拜之为师,受到了他的教诲。留学日本后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任画法研究会导师。这让我想起自己早年求学和求职的经历:我自幼就喜欢画画 ,受小学时一位丹青能手赵德华老师的影响。自己也常画一些简笔画,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说那些旁门左道又不能当饭吃。我学美术简陋的启蒙,是在1989年在荆紫关镇初中,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张育文老师用广告色教我们画水果和花卉。初三时我立志用美术报考中等师范专业,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训练而没能如愿。最后还是在高三时期才真正接受了专业美术教育,因起步太晚,最终在复读了一年后才勉强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的美术系。毕业后辗转在南方找工作,却一直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为了生存而不得已从事单调繁重的工作,直到我回乡当上了高中美术教师。
徐悲鸿先生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的段落打动了我。他在大画家达仰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下迅速进步。而我在高中时,也同样受到过教学认真、年轻有为的张兆瀚老师和周澍晖老师的严格教育,奠定了今天从事美术教育的基础。剧中那个雪夜,徐悲鸿典当大衣买颜料的场景,让我想起1994年我啃馒头醮酱为省钱买进口颜料的经历。不同的是,徐最终用油画《老妇》《奴隶与狮》《田横五百士》等系列画作征服了当时画坛,成了一代名画家 。而我至今在籍籍无名中仍在同联考美术教育模板搏斗。本周刚批评和斥责了个别学生在上课时不用心学画。当剧中徐悲鸿当上北平艺专的教授,向学生说"画马必先爱马"时,我正批改着学生交来的素描作业,那些被简化为几何形的苹果,像极了被应试教育抽干汁水的标本。
荧幕上,徐悲鸿手持画笔,目光如炬地注视着画布,那一刻,我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灵魂被击中了。影视剧《徐悲鸿》不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艺术教育本质的启示录。在颜料与宣纸交织的世界里,徐悲鸿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在商业大潮冲击艺术教育的今天,《徐悲鸿》中那个变卖所有家当只为购买一张《八十七神仙卷》的身影,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剧中有一个细节令我热泪盈眶: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期间,宁可每日只吃一顿饭,也要省下钱来购买艺术书籍和观摩名画。这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虔诚,恰恰是现代教育中最稀缺的品质。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见过太多学生问"学画画能赚多少钱",却鲜少有人问"怎样才能画得更好"。徐悲鸿用他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懂得向哪一边倾斜。
每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敷衍的绘画作业,就会想起剧中徐悲鸿那句话:"画不好不是因为手笨,而是因为心没到。"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或许就是点燃那颗为美跳动的心。
剧中最打动人心的不仅是徐悲鸿的个人成就,而是他如何将西方写实技法注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实践。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期间,他创立了系统的素描教学体系,坚持"师造化"的写生原则,这种教学创新在当时的中国堪称革命。我特别注意到一个教学场景:徐悲鸿带着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写生,要求他们"画马要了解马的骨骼,画人要懂得人的解剖"。这种将科学精神注入艺术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是我的教学指南。在今天的多媒体课堂上,我常常思考:当学生可以通手机拍照获取任何图像时,写生训练的意义何在?徐悲鸿给出了答案——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技术的传授,而是观察世界方式的塑造。每当带学生到校园写生时,我都会想起剧中那个在风雨中坚持户外教学的徐悲鸿,他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术课堂还应该在广阔天地间。
《徐悲鸿》最能震撼我的,是他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情怀。剧中,他在抗战期间创作《愚公移山》《奔马》等作品,用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他创办中国美术学院时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教育宗旨。这种将艺术教育与社会担当相结合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去年,我指导学生创作"家乡记忆"主题系列创作画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画出了他曾祖父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画面中朴拙却真挚的情感让全班动容。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徐悲鸿所说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画家,更是培养用美来表达生命、关怀社会的完整人格。
剧中徐悲鸿与齐白石"不打不相识"的忘年交,揭示了艺术教育中最为珍贵的传承密码。面对比自己年长三十余岁的齐白石,徐悲鸿不仅力荐其任教北平艺专,更在艺术上真诚交流。这种超越年龄与流派的教学相长,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动人的篇章。在我初期的教学生涯中,也曾遇到过荆紫关电影广告艺人周仁兴老师来校教学,当看到学生们围坐在老艺人身边学习水粉画人物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搭建这样的桥梁——连接古今,融汇东西。徐悲鸿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自身必须是永不停息的学习者。
令我感触深刻的还有在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期的徐悲鸿。防空洞里,他借着煤油灯画《愚公移山》草图,洞顶被飞机炸弹震落的泥土盖住颜料盒。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因新冠疫情上网课期间,一年多时间,我在网上追随大鹏艺术学院多个年轻的老师青柠、唯远、三石、苏青、知秋、慕洵等老师学习国画、书法。累得患上了眩晕病。剧中徐悲鸿在画展上对青年说"要画活的中国",而前些天我还和学识渊博的王子斌校长争论美术教育的时代问题……
剧终部分,近花甲之年的徐悲鸿在病榻上修改《鲁迅与瞿秋白》,颤抖的手擦出虚焦的笔触。忍着病仍在伏案修改学生作业,这个画面久久萦绕在我心头。或许,教育者的幸福就在于此——我们不仅教授艺术,更在传承一种活着的方式。弹幕里有人说"画不动就别硬撑",我却想起上周自己牙痛、高血压症发作时,仍坚持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放《八十七神仙卷》的解析。当剧中徐悲鸿说"我死后,留个美术教育的心得给后人",弹幕被一排排"徐大师辛苦了"刷屏——这仿佛就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的墓志铭。
看完《徐悲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办公室墙角上那句"艺术改变人生"的标语。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高中美术教师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徐悲鸿用他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我们要教的不是绘画的技巧,而是观看世界的方式;不是应试的套路,而是创造的热情;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心系家国情怀。每次举起画笔,都是一次精神的远征;每堂美术课,都应该是灵魂的对话。
关掉电脑,发现颜料盒里的赭石色已经干裂。这是徐悲鸿最常用的底色,也是我为每届学生调色盘的启蒙色。手机屏幕上的电子钟跳到21:30,晚自习结束了。推门时,一阵雨后清凉的风掀起了宣纸,露出底下压在下面我临摹的徐大师的《奔马图》。墨色很新,马蹄却踏着1942年的尘土。我突然理解徐悲鸿为何总画行进中的马——教育本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而我们都是那个攥着接力棒却看不清跑道的人。就像此刻,我正把徐公的碳条、巴黎教授的苛责、防空洞的煤油灯,连同调色盘里新挤出的颜料,一起传递给那些在平板上画画的乡下孩子的手中。
第二天走向画室的时候,仲夏火辣辣的阳光照在脸上,我突然觉得手中握着的不是教案,而是一支可以继续书写教育理想的画笔。在这个意义上,《徐悲鸿》给予我的不是感慨,而是继续前行的力量——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学生艺术生命中的那道色彩,热烈而永恒。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