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知录·俸禄》

读《日知录·俸禄》20250322

著者:清·顾炎武 读者:关中麦客

俸禄,古代官吏按规定收入的钱和粮叫做俸禄。顾炎武认为俸禄的厚薄与官员的廉洁或者贪腐有关系,他认为官吏的俸禄如果优厚,可以使得官吏清廉,这与高薪养廉的说法一致。

顾炎武考察当朝官吏的俸禄只是唐朝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二、三,他认为官吏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满足生活和其他方面的需求,他怎么可能不从老百姓那里去想办法。“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顾炎武为写这篇文章,列举了几个朝代官吏的俸禄情况:

周武王克殷商后,给众多的士一级的官吏加倍发放俸禄;规定下等士的俸禄要等同于上等农夫的收入,中等士的俸禄倍于下等士,上等士的俸禄倍于中等士,下等大夫的俸禄倍于上等士;

汉宣帝对年收入在一百石以下吏的俸禄再增加百分之十五;

汉武帝对年收入在六百石以下官的俸禄比照西汉的标准予以增加;

晋武帝要求给吏增加俸禄,以使他们可以拿钱来雇人耕种自己的土地;

唐朝时,州刺史的俸钱按其任职州的大小分别为:上州八万,中、下州七万;县令的俸钱按其任职县所处的地域分别为:京都直辖县四万五千,其他县四万;县丞的俸钱也是如此,直辖县四万五千,其他县三万;县簿、县尉也以此标准发给俸钱,直辖县三万,其他县二万。

开明的統治者对俸禄多寡有着清醒的认识。汉宣帝诏曰:小吏勤事而俸禄薄,想让他们不侵渔百姓难;光武帝诏曰:下士的收入等同于上等农,他们在外便足以奉公忘私,在内足以养活亲人并能施惠于人;唐玄宗制曰:衣食既足,廉耻乃知。如果资用不足,或贪求不已,或败名违法。

也有混账的朝代。《汉书》记载,王莽时代,官吏没有俸禄,于是各自凭借职务为奸,收取贿赂,以供己用;《新五代史》说,北汉国小民贫,宰相月俸只有一百缗,节度使只有三十缗,其他官吏略有收入。所以国内很少有廉洁的官吏。“爵重禄轻,群臣比而戾民。”

禄重则官吏多尽力清廉,禄轻无从要求官吏清廉。

高薪可以养廉,低薪必然滋生贪腐,这是顾炎武的观点。

目前施行高薪养廉的国家不少,但俸禄高到多少才可以防止贪腐,这是一个问题。

当下,贪得无厌的现象也不少见。看来,高薪养廉和严惩贪腐必须双管齐下,才能鼓励廉洁,遏制腐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