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体速朽,觅母方可永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一直以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到头来不过是人家(基因)的一个载体,一个运输工具。如果我们想给自己贴金,也可以说自己是“圣器”。
书中说:“不同的复制因子在一次性生物容器中临时组合,不朽的双螺旋不停改组演替,形成终将腐朽的肉体,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
基因是永恒的,生存机器可以常换常新。那“走向各自的永恒”是什么意思?它倒是永恒了,我们一尊肉身如何永恒?
在第十一章《觅母:新的复制基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对我来说)的概念——觅母。
——基因通过载体代代相传,个体通过觅母音容宛在。
“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觅母则通过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
——如果某个观点得以传播,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观点正在进行繁殖。
道金斯在书中说:“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的基因可能早就不在了,他们的觅母复合体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
基因的唯一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壮大乃至永恒不朽,为此不惜采取种种迂回的策略和手段——以利他、合作种种形式达成自己自私的目的。
那人类的生命目标到底是什么?生命有限,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达至自己的永恒?
答案是:为人类文明做贡献!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人的死亡有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消亡,第二次是众人的遗忘。
在人类文化的星空中,伟大光辉的人物灿若星辰,他们肉体早已消亡,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却久久长存。
在这次疫情之中,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还有许许多多为推动文明进程作出贡献的人,都会成为灿烂星空中闪亮的星。
看完《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我再次发出了灵魂之问: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么活着才不负此生?
二、赠人玫瑰,好人终有好报。
作者道金斯在每一个章节都在强调基因的本性:自私,通过进犯行为、代际关系、两性关系、族群关系……各种情况分析,最终表明,所有的利他都是为了利己。
或者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利己必须通过利他才能得以实现。
合作不是为了共赢,是为了先要保证“我赢”,共赢不过是顺带得到的结果,不是目的,然而为了保障“我赢”这个目的能够达成,必须保证“共赢”这个局面的稳定。
阿克塞尔罗德出于对“囚徒困境”这一简单的博弈游戏的浓厚兴趣,举行了一场各大博弈策略的竞赛,15个策略相互博弈的结果显示,赢家策略有两个特点:善良与宽容。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两大博弈形式:零和博弈(你赢我输、你死我活)和非零和博弈(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私的基因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即使在自私的人类世界里,合作与互助同样促使社会兴旺发展——一切无关道德,都是策略的选择、博弈的结果。
正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反复引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诚实不是美德,它只是最好的策略。想要成为人生赢家?做个“好人”吧!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甚至还具有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反抗自私的基因的暴政。
自私是基因的本性,利他是最好的策略,更何况,我们人类还形成了利他互助的觅母,一代代传播繁殖。
此次疫情就是非常明亮的镜子,我们看到很多人性本私的东西,同时看到更多超越了自私本性存在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热泪盈眶?是自私的基因所不会了解的东西。
疫情爆发之初,浙江省对武汉人的态度,让人点赞,这里面的“利他”,既有“利己”的目的,也有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上的力量”、“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
反观韩国,72万人齐聚青瓦台,拒绝中国人入境。如今韩国感染病例爆炸式增长,很多韩国人赶往中国沿海几个城市,原本直飞青岛只要500块的机票,暴涨到三四千,甚至仁川飞北京的机票涨到近万。
中国政府会怎么做?从《自私的基因》的角度我们该怎么做?
当然是救助啊,自顾之余,也要兼顾友军。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人能自成一座孤岛,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做个好人!这既是选择题的答案,也是论述题的思路。
三、心存敬畏,微尘活出光芒。
基因和载体,两者相互纠缠相互配合,不可分割,但基因在历史上来得更早,也更为重要。在理论上,也在实际中,基因跨越个体生物的界限,操纵体外世界的物体,包括无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体,遥远距离外的事物。无论在宇宙中哪一个地方,生命出现唯一需要的,只有不朽的复制因子。
万物之灵长,不过是基因之机器。人类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只因在所有的生存机器中,人类这架机器更臻完善、更为好用罢了。
杜甫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辛弃疾说: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
这次疫情,“于世界不过是雪落黄河, 于个人,那是整个世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人类何其渺小!何其微不足道!
可是杨绛先生也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我们能够冲破黑暗,是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我们的亲人。毕竟,基因的机器又不只是咱们自己。
人能学,能修身,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我们本身。
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自尊自謙自强,又能抱团修行、共同进步,这是多么大的福报!
接下来我用一首并非原创的小诗,来结束本次分享。
《我们》
从我走向我们,
从那一滴水珠,
凝聚成为湖泊与海洋。
当生命可以际遇互相的默契,
心灵如同雨水,融入了宽阔的湖水。
除非我们互相成全,互相融合,互相共舞,否则,你或者我,都很渺小。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借助互相的视野,
开启不同的窗户,打开不同的门,
于是,我经由你,而成为海洋,
你经由我而成为湖泊。
所以,让我们一起共舞吧!无论是夜深人静,还是日出日落,生命总是因为有了互相的祝福,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感谢各位的聆听和陪伴!分享的人收获最大,感谢本心创始人王老师,感谢本心平台,感谢本心团队,感谢一起携手共进的伙伴们!
纠正:
书中说:“不同的复制因子在一次性生物容器中临时组合,不朽的双螺旋不停改组演替,形成终将腐朽的肉体,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
基因是永恒的,生存机器可以常换常新。
那“走向各自的永恒”是什么意思?它倒是永恒了,我们一尊肉身如何永恒?
这一处我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是“不同的复制因子”走向“各自的永恒”,我却理解成了“复制因子”和“一次性生物容器”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
并自行自圆其说,凹出一个像模像样的观点。爬楼回看时,才发现这处大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