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的一些思考

1、低调的少林寺扫地僧一出场,就技惊四座!天龙四绝直接全趴下!武功无人能看懂,轻易化解降龙十八掌,轻松秒杀慕容复,化解了30年前的血海深仇。

一个人的修行(我们都在生活工作场中修行),越高段位的目标,越靠近宗派宗教宗师,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宗”的教化意义,没有怪力乱神,有“道”的深意,越高段位,越需要“宗师”点化。

尊重敬畏“宗”,是懂的人或者有所求的人,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恩。


2、乔峰为宽恕丐帮长老们,竟选择替他们代罚受罪,身插四刀,令人敬佩,是有情有义的大英雄!

有利他的心境,人会更明朗纯粹,所说所做会深得人心,自然有福报,受人敬爱。

心存仁慈,不仅仅是对家人,下跪代父受罪,更有对天下的关爱,保卫宋民。

宗师也会关心天下,会对利国利民者心存善念,所以也会不吝点拨。


3、慕容复其实也有很多次可以逆转命运的机会,《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无崖子创立了一个珍珑棋局。谁要是能解开就可以直接继承无崖子的毕生功力。但这现成的外挂却偏偏被虚竹拾走了。

鸠摩智下棋的时候就对慕容复是一顿挖苦,“你连我在边角上的纠缠也摆脱不了,还想逐鹿中原么?”结果直戳慕容复痛点,差点让他走火入魔,拔剑自杀。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你这个人得失心太重,总是锱铢必较,不肯失势,这样是成不了大事的。殊不知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虚竹正是因为压根没想赢,只为出手救人,才撞开棋局。

而像慕容复这种“边边角角”都不肯放手的做法,往往会因小失大,贪多嚼不烂。

姑苏慕容有个先祖叫慕容龙城,他创出了“斗转星移的”高超武功,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一门借力打力的“反弹”功夫。这门功夫其实非常厉害,跟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不相上下。但这功夫落到了慕容复手里就显得差了些意思,用来对付江湖上的一流高手总是处于弱势。

这个技能对慕容复来说可能就是个坑,要知道这“斗转星移”是内力越强越游刃有余,而且讲究出其不意,极为隐秘,把敌人唬住。所以慕容复一身武功渐渐练得博而不精,而且非常依赖于对方的招数,忘了武学的初心和精髓。

你老拿别人当坐标系,那你的人生曲线也只能一直围着别人画圆,这又怎么能完成自己的剧本呢?

其实不止练武,做事也一样。我们常常看见慕容复从一出场就老是跟着主角团瞎忙活,生怕错过哪个“新闻八卦”。放着身边的“大理公主”不娶,非要跟着一堆人应聘西夏驸马;趁着乔峰孤掌难鸣,赶紧落井下石……而慕容复就是在这事事都想有所得的过程中,失去了所有。

纠结在自我的得失心里,身心受累,执念缠身,作茧自缚。执念太深,身心受害。

缘起缘灭,都在自己的心态,得失心太重,当欲望也强行想要实现,就会出问题。

无论是杀妻之仇,还是复兴之愿,布局谋划时,如果伤及无辜,都是作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4、扫地僧曾对群雄说过:即便武功练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倘若不以佛法为根基,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所承受的伤害越大……戾气深入五脏六腑,每日不以慈悲佛法化解,将越陷越深,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百倍……

扫地僧的这一番话说出口之后,身为吐蕃的大明王鸠摩智当即嗤之以鼻。要知道的是,鸠摩智认为自己的佛法造诣颇高,什么“每日不以佛法化解戾气”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

鸠摩智原本是个僧人,他自诩是有道高僧,但他却一直追求武功境界,将原本该有的诵经念佛抛之脑后,乃至他最后练功时险些走火入魔,差点变成一个废人。

相比之下,段誉为何能成为一代绝顶高手?他与鸠摩智的不同之处很明显,段誉一心向佛,哪怕是他拥有了天下间最厉害北冥神功和六脉神剑,也不忘自己的初心,处处以慈悲心肠化解天下干戈。比如,当三十六洞洞主和七十二岛岛主捉住天山童姥要杀掉她的时候,就唯有段誉和虚竹反对,这便是此二人与众不同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高手不是在于杀伐,更不在于他学会了多少门绝技,拥有多强的武功,而在于的自己的心胸,我觉得这也是金庸先生书写天龙八部的初衷吧。

阴阳两面性,爱和恨转化很快。

学了技能诀窍,必然会有实践(学武,难免会狠劲儿上身,甚至杀人)&更需复思维点化(练武初心,在于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如果光学了技能,没有正念守心,容易走火入魔,失去人心,也失去自己的身心。


5、少林寺从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建立,到了大宋年间已经将近几百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内,少林寺的声誉不断的在上涨。到了唐朝时期,俨然成为了天下第一宗门。

而这也使得少林在武林之中,一直都是龙头老大的位置。不管是江湖上有什么事情,都是由少林寺带头摆平。而少林寺也自然而然,成为武林群雄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因此少林寺的声誉,绝对不能毁在一个人手上。

玄慈先后犯下杀戒与淫戒,单从少林寺的规矩来说已经不可饶恕。最让人失望的是,玄慈居然是少林寺的方丈。天下群雄知道少林方丈,是个乱杀无辜荒淫乱道之人,那么心中对少林的统治地位必然会深深怀疑。

玄慈虽然犯下了杀戒与淫戒,但是他为了维护少林寺几百年来无数人营造的声誉,在最后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以死谢罪,当众自认受罚二百棍。且因他身为少林方丈,明知戒律而屡次犯戒,更应罪行加倍。还不等众人反应,玄慈先行捋起僧袍,吩咐两名执法僧行刑,全程并未运功护体。

纵然玄慈内力深厚,可他毕竟年事已高,片刻间后背血肉模糊,终是体力不支。叶二娘悲痛万分,冲出去抱住玄慈,愿替他受罚,其他人纷纷出言求情,望能免恕责罚。然而,玄慈谢过各位盛意,拒不接受执法宽纵,甚至封了叶二娘的穴道,让虚竹将她带到旁边,自己则继续受刑。

二百法杖打完,鲜血流得满地,玄慈勉提真气护心,吊着半条命,欣慰地握着妻儿之手,感慨他今日能够一举解脱,从此无挂恐惧,方得安乐。随着话音刚落,玄慈闭目断气,叶二娘不愿他独自离去,决然自刎殉情,即便是虚竹想用内力救活爹娘,依旧无济于事,一家三口相聚不多时,可叹转瞬天人永隔。

有的人说他就算不出来,萧远山也会在天下群雄面前揪他出来。但是玄慈没有心存侥幸,而是自己一人站出来承担一切。

对于当年参加伏击的高手,所有人因此枉死,玄慈知道他们心中是为了维护自己和少林。然而当年错的始终是自己,听信小人谗言。不仅害了萧远山一家人,也害了这些相信他的人,更加害了少林寺。

而对于叶二娘与虚竹,玄慈心中依然充满了愧疚。当初也曾再次寻找他们,只是没有结果。再次相见,已经是群雄汇聚少林寺之时。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他能做的只有在最后关头承认与他们的关系。也因为这样,叶二娘甘愿跟随玄慈赴死。

此刻的玄慈,已经大彻大悟不在为虚名所累。他承认当年的错误,也愿意为错误负责。最终他舍生承认立地成佛,这一点精通佛法的扫地僧必然是心领神会。

天助自助者。拿起,放下,都在一念之间,因缘际会。

哪怕给了你方法,哪怕是宗师点化,亲人求助,也不能以身替代,只能自己承受&转化,才会有结果改变的可能。

扫地僧立场坚定,不容造次。宗师亦更要维护这份正义正念。该出手就出手,并且承担责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